上海南部地区牡丹种植及养护技术初探——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常培涛
[导读] 摘要:牡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品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具备极高的园林生态及文化传播价值。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  上海  201422
        摘要:牡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品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具备极高的园林生态及文化传播价值。本文以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上海南部地区牡丹种植及养护技术,通过科学种植与养护,最大限度开发牡丹种植综合效益。
        关键词:牡丹种植;牡丹养护;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引言:牡丹素有“百花之王”之称,其属于多年生落叶灌木,在我国有广泛种植。牡丹为我国传统名花,观赏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兼具。近年来,国内新建多个以牡丹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得到居民及游客的广泛欢迎,开发牡丹的生态旅游价值已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上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牡丹园占地面积超200亩,公园建设过程总结大量上海南部地区牡丹种植及养护经验,有必要对其进行分享。
        1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理论阐述
        1.1森林公园简介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当地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备雨热同期的特点。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065.1hm2,包括433hm2的核心开放区,公园内有树木300万株,涵盖79个科属、351个品种[1]。
        公园将市郊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在进一步开发核心开放区生态旅游价值的同时,搭建牡丹专类园。园内规划种植乔灌木植物共2.1万株,主要植物品种包括榉树、北美红杉、乌桕、牡丹、芍药等,配合路面、景观小品、草坪等园林要素,将牡丹园打造成独具区域特色和规模性的新生态景观群。
        1.2种植条件分析
        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内地势相对平坦,标高在3.7~4.0m,土壤结构主要为上世纪中后期杭州湾围垦形成,呈现为海相沉积母质。地表1~3m为冲海基亚黏土,下层为厚度在10~15m的淤泥质亚黏土。总体来看,公园内土壤含水量较大,渗透性强、抗压强度小、盐度高。经过长期耕作熟化,公园内大部分区域的土壤已达到脱盐或半脱盐状态,但局部土壤仍存在盐度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地势低洼及耕作熟化处理时间较短的位置。园内土壤pH值在8.3~9.8,该特点与土壤形成过程及地下水影响有关。有机质含量在10‰~16‰,属中等偏下,且碱解氮超标,在60~70mg/kg。另外园内土壤多呈现为块状或粉粒状结构,以黏质土为主,并不适合植物种植。
        2上海南部地区牡丹种植及养护技术
        2.1种植土壤改良
        牡丹喜光耐寒,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土壤肥沃松软的沙质土。牡丹抗旱能力较强但不喜潮湿,因此不适合种植于低洼位置,且要求种植区有较好的排水性。若土壤水分含量过大,易引发牡丹烂根问题,导致其大面积减产。结合牡丹对种植条件的要求及公园土壤条件分析结果,最终决定将牡丹园位置设置在公园核心区百鸟湖西北侧,总占地面积8万m2,该区域地势呈东高西低,排水性及光照度均可被有效保障。同时,考虑到本公园土壤条件的特殊性,决定对牡丹园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具体方案如下:
        (1)种植前,对区域内土壤做深翻处理,使用反铲挖机一次性完成深翻作业,深度在60cm,以优化土壤透水条件,避免牡丹园区土壤盐碱化继续发展。同时在种植区全区设置洗盐洗碱沟系网,沟深分100cm和40cm,借助自然降水降低土壤盐碱性。
        (2)在种植区底部设置渗水排盐管线,采用管径20cm的PVC管暗敷,敷设深度在80~100cm。暗管上均匀设置渗水口,每5cm打孔,孔径为1cm,使用无纺布覆盖,以达到滤土渗水的效果。管上铺20cm厚的碎石透水层,碎石粒径在2~4cm,配合无纺布,避免土壤在长时间受雨水冲刷时碎石堵塞缝隙[2]。
        (3)分析牡丹种植区内土壤特点及牡丹生长习性,决定使用东北草木灰、珍珠岩、有机肥料、过磷酸钙等物质,与原有土壤混合,形成新的改良土,以改良土壤属性。为避免土壤反盐,同样在种植土与改良土之间铺设无纺布。
        2.2牡丹品种选择
        森林公园以洛阳作为牡丹选种基地,优先挑选耐盐碱、耐水湿的优良品种,主要包括洛阳红、玉板白、太平红、二乔、花王、沙湖太、首案红、香玉、海黄、岛锦等。其中,玉板白等品种为早期开花;二乔等品种为中期开花;香玉、花王等品种为晚期开花。在重点考虑牡丹品种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兼具美观性和艺术性需求,引进牡丹品种中,色泽艳丽、造型奇特、花期长、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约80种。考虑到牡丹园整体景观效果的呈现,同时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引进品种中还包括黑色、蓝色、绿色、复色系牡丹。


        2.3牡丹种植技术
        2.3.1牡丹播种技术
        牡丹播种一般在栽植前一年的8~11月份进行,若播种时间过早,会导致牡丹植株木质化不完全遭受冻害;若播种时间过晚,则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影响牡丹幼苗生长质量。不同地区牡丹播种的具体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山西地区一般在9月份完成播种,四川地区在每年8~11月份均可播种,而上海地区牡丹播种则多集中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中下旬,森林公园的牡丹播种即在十月中下旬进行。
        播种密度一般在750kg/hm2,可采用分条播种或穴播的方式。若采用条播的方式,播种沟深度不宜超过5cm,沟间距在20cm左右,上层覆土厚度控制在种粒直径的3~5倍,且不超过3cm。若采用穴播方式,单穴种数不宜超过8粒,各播种穴间距应在20cm左右。播种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覆土厚度,以提高牡丹种子出苗率。
        2.3.2栽植分株技术
        牡丹栽种一般在春季进行,该阶段牡丹根系活跃程度逐渐提高。植株栽植与分株应同时开展,正式栽植前,集中挖设种植穴,深度一般在40~50cm,直径在35cm,开挖过程保证将表土与底土分离。在种植穴内施加腐熟的有机肥、豆饼等作为底肥,确保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并在穴内堆积为小土丘形式,均匀覆盖细土后将牡丹根系置于小土丘位置,确保根系自然下垂。填土过程应使牡丹根系与土壤充分贴合,若种植前土壤较干,可在浇水1周后进行种植。
        森林公园牡丹园区规划种植榉木、北美红杉等高大乔木,以便在上海地区高湿高温季节,避免牡丹受阳光直晒,延长牡丹花期及园区可对外开放时长。结合上海南部地区气候特点,牡丹种植在十月中下旬开展,促进牡丹根系生长,有利于其在第二年生长开花。种植前对牡丹植株做适当修剪,主要清除病损根系、枝叶等。结合园区景观规划方案,将牡丹植株栽植行距确定为80×60cm、种植穴深度在40~50cm、穴直径为50~60cm。穴内营养土结构为:60%的草炭土+35%的种植土+5%的河沙,土壤回填至坑穴一半深度时,轻微晃动植株进行提苗,以确保牡丹根系与土壤充分贴合,且根系向下分布均匀。回填至水平面后,将回填土捣实,并追加定根水。
        2.3.3催花栽培技术
        催化栽培技术在景观类牡丹种植中经常被使用,可有效促进牡丹花冠生长,呈现更优的景观效果。但需要注意,催花栽培技术尽可发挥辅助性作用,牡丹种植效果的提高还要以正确的品种选择及科学种植管理来实现。在使用催花栽培技术时,也需根据牡丹品种特点及其具体功能确定催花方案。在实际工作中,需对牡丹植株的株龄大小及枝干数目做集中管理,选取生长旺盛的种苗进行催花栽培。
        2.4牡丹养护技术
        2.4.1水肥管理
        牡丹定植后的定根水应保证浇足浇透,保证根系与土壤充分结合,促进水分吸收。浇水作业一般在傍晚或夜晚进行。春季,牡丹发芽阶段,应浇注返青水,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夏季雨量充沛,依靠自然降水即可满足牡丹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在上海等夏季雨量充沛的区域,还需加强种植区域内的排水工作,避免雨后牡丹植株根部长时间浸水而引发烂根。
        森林公园原有土壤条件并不适宜牡丹种植,在进行土壤处理后,种植过程的肥料管理也非常关键。为促使牡丹花冠大而艳,每年追肥次数不应少于3次,可分别在2月解冻后、5月上旬及入冬前进行。
        2.4.2松土管理
        松土管理可改善土壤含水量及透气性,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可促进植株根系旺盛生长。田间松土在牡丹生长的各个阶段均有涉及,春季定植之前,需将土壤彻底翻松;植株进入花期后进行松土,深度控制在5cm左右,待花期结束后,再次进行松土作业,可适当降低翻土深度,以3cm为宜[3]。
        2.4.3病虫害防治
        牡丹种植常见病虫害有根腐烂病、立枯病、炭疽病、天牛。其中,根腐烂病发于牡丹植株根部,初期表现为不规则黑斑,随病情发展扩散至木质部,并导致植株根部完全腐烂。若该病已经发生,需及时清除带病株,并使用石灰对种植穴消毒,也可在牡丹栽植阶段,使用36%的甲基硫菌灵,将其与肥土混合做蘸根处理,避免发生根腐烂病。立枯病的防治可使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进行喷施,或在5月上旬,喷施井冈霉素500倍液及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可同时防治炭疽病、褐斑病等常见牡丹病害。在虫害的防治上,可在天牛羽化阶段喷施绿色威雷的150倍液。
        结论:牡丹种植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可观,发展牡丹种植产业时,需结合区域气候及土壤条件,开展土壤改良及牡丹品种选择工作,配合科学的牡丹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为牡丹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提高花冠质量并延长花期,给公园创造更高的牡丹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任真.油用牡丹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08):81.
        [2]张景荣.牡丹高产种植技术[J].江西农业,2019(06):102.
        [3]史冬燕,彭恒辰,孙迅.牡丹连作下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5):8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