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4月   作者:彭渝
[导读] 高中生不仅要接受基本的文化课程学习,更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才能成为更为健全的自己,并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理当在各项教学细节中有机融入德育,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相处时间更为长久,所以,更应当肩负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任,并将这一教学举措落到实处,方可推动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文章从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探究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促进

彭渝    乐山市草堂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生不仅要接受基本的文化课程学习,更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才能成为更为健全的自己,并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理当在各项教学细节中有机融入德育,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相处时间更为长久,所以,更应当肩负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任,并将这一教学举措落到实处,方可推动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文章从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入手,进一步探究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4-126-02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中德育工作成效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提高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尤显重要。
        一方面,德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从某种视角来看,也是调节、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德育也产生了不同理解。若说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工作,那么,这一系统运转的关键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都知晓完善的世界观是离不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两个观念的。但就当前高中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显然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世界观缺少相应的了解,甚至有的学生持无用论的观点,这就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与学生自身世界观取得有效联系,更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生价值观。所以,高中德育工作的开展,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另一方面,德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是为了勾勒更多的道德行为,而非构建出看不着、摸不透的道德框架,这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准确了解自己所要施行的道德行为到底是什么,并深入分析这一道德行为背后所蕴藏的“人的需求”,实际上也就是个体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道德教育相当于帮助学生构建健全人格与品质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与个人需求的平等对话。
        二、当前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生主体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就当前德育工作来看,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意识相对薄弱,即便参与其中,也往往因自信心不足,不自觉地表现出恐惧与害怕之感,一旦周围有许多人时,就没办法和他人进行社交,更不用说直接表达见解了。独立道德判断、道德抉择能力上的欠缺,导致学生未能主动地反思、改善自我思想。其次,學生因为自主意识薄弱,对学校所开设的各种德育活动兴致不高,要么在教师的“强迫”下,勉为其难地参加,要么就是直接不参与,甚少对德育活动提出独立想法。最后,素质教育下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社会也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当前高中生独立、主动意识有所欠缺,不敢提出与教材相悖的创造性观点,只是一味埋头苦读书中内容,思维逻辑逐步呈现单一化趋势。
        (二)说教式的教育模式
        当前高中德育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一般来说,课堂德育划分为学科德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板块。前者一般流于形式化,因为各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知识讲授,所以即便要求教师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最后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后者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基本上仍是作为一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一切知识,严重缺乏道德情感体验,更不用说将所学德育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了,此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与德育过程中的“内化外化律”相悖。



        (三)学校、家庭德育工作协调性不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感到身心俱疲。尤其是许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是否优秀,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会不会有差距,而不会去问孩子到底累不累,到底想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而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似乎也只围绕学生成绩问题,而对学生情感、品性、道德等方面甚少询问,特别是当教师指出学生品行道德方面有问题时,一些家长甚至表现出毫不在意的神情,品行道德方面长期受到忽视,助长了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继而引发了一系列不道德行为。
        三、提高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一)强化心理素质,协调三方力量发展
        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压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受挑战者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坚强的意志力,并坚守自我道德,方可在这纷繁的社会中站稳跟脚。教育人员也应当开拓眼界,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别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家庭、学校与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
        第一,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准确认知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第二,教育人员应将德育工作切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要科学规划德育施行方法,认真分析所制订的方法是否具备合理性,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德育有机体,即融合了学校、社会与家庭的一个有机体,借助这三方合作,让学生在校园能认真学习知识,而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则有足够的支持,社会也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实践的平台,在这良好的环境中,德育工作的开展会事半功倍。
        (二)科学选择内容,促进健康成长
        教育工作者选择德育内容时,不仅要立足实际,更要超越实际。一方面,教育人员应根据教材大纲来选取科学内容,即所选的内容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充分考虑当前高中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切实重视教材内容的设置,确保德育内容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未来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人员既要关注学生日常文化课学习,还要对学生日常人际交往状况、在校的安全问题与消费支出等加以关注,充分关注能让学生感受到备受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帮助学生体悟生活。因此学校在设置德育内容时,应当立足社会德育和教育双重目标,既要体现出高中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方向、个性、年龄,又要充分考虑选取出的内容能否达到预期成效,是否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发展。
        (三)总结经验,凸显德育价值
        首先,德育工作开放化。教师不应将德育过程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或是参与社会调研等社会活动,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德育中的理论知识,从而不断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必要的,另外还能据此检验学生心理素质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其次,德育要有示范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榜样作用,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告诉学生到底该怎么做,而是要起到带头作用,在言行举止和习惯上自觉做好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从而主动完善自我道德素质。
        四、结语
        高中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教育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注意到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关注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积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力量,科学选取德育内容,促进学生发展,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最后实现德育的实效性,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6):17.
[2]周 洵.浅谈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途径[J].亚太教育,2016(8):140.
[3]孙艳辉.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 时代教育,2014(10):158.
[4]张道致.浅析如何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3(22):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