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落实“三教”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任明海
[导读]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个性鲜明的特色。
        摘要: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个性鲜明的特色。我校作为一所年青的实验小学,已经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2016年春季学期,我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张振中副校长带领课改团队拟定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及理念——“三教...
关键词:“三教”“有效课堂”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个性鲜明的特色。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获取仔细观察、可操作方法、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技能,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我校作为一所年青的实验小学,已经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2016年春季学期,我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张振中副校长带领课改团队拟定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及理念——“三教、两学、一展示”。三教就是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两学即独学和合学;一展示是成果展示。我在贵阳实验小学跟岗学习的时候,通过听了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原校长的讲座,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不论你的课改怎么改,一定要稳扎稳打,踏踏实实,不能误了我们的孩子。也因为这样,我校课改在2016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进课改过程中,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特别注重了联系学校实际,做到了摸准、摸稳、摸实。
        一、“教思考”也就是引导学生“想”,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达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活动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是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课堂,“教思考”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从一些基本的事实出发,通过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让学生在发现、提出、推演和运算获得数学知识,养成严谨的思维的习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解决数学问题。“教思考”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十九的第8题,在正常的处理练习中,只要学生明白分别算出第1秒、第2秒、第3秒和第4秒下落的距离,再求出经过这4秒钟,物体运动的距离之和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数学定理、定义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或实验操作,让学生经过合情推理,真实体验,得出结论,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探究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全面思维的过程。因此,教会学生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教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做”,重在促进学生的数学领悟,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教体验”是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手操作形成思维活动体验。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随着经验积累,体会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抽象概括出某些数学结论或关系。实际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注重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培养。
        “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掌握常常都是模棱两可的,我们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时,必须通过丰富的具体例子先让学生直观感知,形成表象,再让学生去伪存真,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征,领悟数学思想,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表达”是引导学生“说”,重在强化学生的数学交流,意在培养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构建有效课堂搭建平台。
        “教表达”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去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表达出来,通过规范书写、合理叙述、数据分析、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推导公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存在某些特殊的关系式进行演绎推理与数学运算或直观操作,发现一般关系式,然后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公式,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变化形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2  “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学分析
        在“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知道把圆柱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中积累了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直观感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然后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语音、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达数学公式,此时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公式,最后通过对公式辨析,让学生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记忆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构建“公式”等数学模型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标志。
        四、 “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是众多学科的工具学科,学生在一年级就用了近半个学期时间学习认识汉语拼音,学会拼读的方法,学生学会拼音这一工具后,借助这一工具今后能够认识更多的汉字。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是让学生今后能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认识不认识的汉字。数学教学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借助小棒,认识、体验、感受数的组成,构建数字模型,到构建乘法模型、除法模型、总量模型、路程模型、植树模型和工程模型等,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学生能够运用所构建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就不用我们再教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偷懒”,让学生“勤快”起来,也就是给足学生思考、体验和交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才更加扎实,记忆牢固。老师们,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太大,他们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如何在这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上,勾画出绚丽的色彩,需要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认真思考,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终生的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思考和表达在同一个问题的发生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侧重点的调控。落实“三教”思想,构建有效课堂,培养学生技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