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议论文写作积累素材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李妍
[导读] 尽管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依然处于课堂主导位置,教师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情绪会对课堂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摘要:尽管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依然处于课堂主导位置,教师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情绪会对课堂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高中生写议论文的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缺乏,积淀少,不够典型,不够新颖,作文缺乏论证力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好的议论文如果没有精确、饱满的论据,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足以深入剖析。但是,在高三紧张忙碌的复习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通过各种报纸杂志搜集素材,更没有时间打开电视亦或上网寻觅新鲜时政热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在帮助学生搜集整理更多素材的同时,教会学生更高效地利用好手头现有的资料,从而解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论据缺失的问题。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抓住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发展的。语文教师只有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注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好课堂前5分钟。学生没有时间上网看新闻,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前5分钟,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将新鲜的时事要闻带给学生。在高三教学时,每堂课我都利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分享时评,帮助学生建立沟通自我与外部的桥梁。从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和意义,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物评选,从基因编辑到重庆公交车坠江.......大到国家层面,小到衣食住行,让学生充分了解外面的世界。学生在了解事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口头分享,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微写作。当今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将“小我”与“大我”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打赢高考这一仗。课堂上的几分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素材库,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
        此外,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补充一些与所授内容相关性很高的素材,可能是一个精彩故事,可能是一句名人名言,也可能是一些冷知识。这些都是在备课时就准备好的,一定要过渡自然,与课堂内容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日积月累,力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充实他们的素材库。
         二、研读试卷。
        高三,考试是常态。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到试卷的检测功能,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巨大财富。我们不妨思考:如果教师能在每份试卷中寻找出新鲜的故事,或许可以丰富学生对试卷的关注角度。语文试卷中处处隐含着可以积累的作文素材,从文言文到诗歌,从小说到人物传记,无一不是博大精深文化的汇集。


        2016年全国卷一,文言文阅读中关于曾公亮才能与优秀品质的叙述,完全可以改写成一则人物素材,古诗词阅读中作者对大唐盛世的赞美与讴歌,则可以引导学生用来礼赞新中国;2017年文言文阅读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传主具备好学善思、清廉正直、恭谨孝悌等中华传统美德,亦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2018年全国卷一人物传记《赵一曼女士》,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行文,让学生深刻理解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对革命先烈产生由衷的敬意;2019年全国卷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鲁迅先生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读完文章,我们完全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是“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如此看来,每一份试卷都是一份财富,通过我们的深入挖掘,按照主题进行归类整理,都可以帮助学生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三、一材多用。
        很多时候,学生在写作中确实存在着素材不足的问题,面对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已有素材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只要我们充分掌握了一个素材,充分地发散思维,学会将其重新整合、加以侧重,它就可以改头换面,推陈出新了。比如复习到诗歌部分苏轼专题时,除了对文本的解读,还要将苏轼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歌的精髓,还可以将苏轼其人其事通过不同角度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在题为“笑看风雨”的片段练习中,学生可以写:
        不畏坎坷,笑看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豁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一种洒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一种乐观。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任凭世间有多少风雨,我们的内心都要安定坦然。学做一个潇洒之人,做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不畏人生坎坷,笑看人间风雨。
        在题为“活在当下”的练习中,学生可以这样写:
        不念过往,不等时光,而是活在当下。苏轼在黄州时“竹杖芒鞋轻胜马”,无官一身轻,所以享受当下,“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到杭州,重现了一泓碧水,六桥一堤的美景,成就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到了岭南,本是那人人厌弃的地方,苏轼却由衷感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许这就是苏轼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无论何时,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高三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同一素材进行多角度地改编、运用,熟练掌握一材多用的本领,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少为多,拥有源源不断的素材。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与写作。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高三学生要尽可能高效地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和有限的手头资源,多读、多写、多积累、多内化,学会把素材归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库。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在高三学生忙碌的备考中,如何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詹光平. 高考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途径初探[J]. 学周刊(33):112-113.
【2】徐芳.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J]. 考试周刊(43):51-52.
【3】蒋玉月. 高中作文写作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 教书育人, 2013(28):49-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