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1孟凡习 2孟颖
[导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教师的最终劳动目标,就是使学生“会”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教师的最终劳动目标,就是使学生“会”。“读懂”学生,则是使学生“会”的必要条件。
        “读懂”学生,就是教者明白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需求方向,及时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学生的正当需求被满足,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因此,“读懂”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
        怎样去“读懂”学生??工作中,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出以下几法。
        1、跟学生说句“悄悄话”。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有好奇心。教师跟某个学生的悄悄话,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对任何事情,学生都是因为好奇而去关注。课堂教学,正好可以合理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数学课上,在学生已经有了对“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经验时,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提出任务要求后出示一组是3的倍数的数,组织学生合作探讨“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还固定在“个位上的数字特征”上。此时跟某同学说句“悄悄话”:“你把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看看是什么特征?”当老师走开后,周围的同学会纷纷向这个学生打听:“老师跟你说的什么方法?”得知方法后一试,发现所有“3的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这样从“小道”打听来的“消息”,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老师一遍遍讲解的效果要强许多。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2、在困难面前“引引路”。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轻易克服的。对于那些经过了努力,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困难,教师必须要及时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否则,你设置的“困难”将会失效。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后,出示:“一根角铁长36米,做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体框架,在堵上木板,做成一个封闭的木箱。这个木箱有多大?”
        看了这个题目,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求木箱有多大,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还缺少一个条件,没有高?”
        此时,教者知道了学生需要什么,再做适当引领:“问有多大,一般是指体积。

缺少的条件,看看怎样就能知道?”在学生讨论之后,进一步明确:“36米是指12条棱的总和。去掉4个长,4个宽,剩下的是什么?”这样,等学生把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提供机会“显显我”。
        无论是有了一件稀有的物件,还是有了一份荣誉,学生都有一种“炫耀”的心理欲望。学习,也是这样。尤其是学会了一项新知识,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想在众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心理,积极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的机会。
        例如:学习了课文《一只贝》,学生知道了“一只贝壳生前因体内进入石子承受折磨而变得丑陋,死后先是被遗弃,后又因体内孕育的珍珠被发现而又倍受宠爱”的故事。课后有这样一个练习题:“说说自己对‘丑陋’和‘美丽’的理解”。这个题目,教师包办不得,应放手由学生交流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走上讲台的机会,大胆地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想法,以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灵活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表达。
        4、学生面前“显显能”。
        以前有人这样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有人这样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活源水”。无论那一种说法,都是说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先学生一步,甚至多步。也正是比学生多的这一步或多步,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假如把自己的“先知”作为一种财富,适时地在学生面前显示一下,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敬佩感:“哇噻,我们老师连这么难的题目都会轻松!”并暗暗下定自己的决心:“今后我也要像老师那样,不管多难的问题,我要都能自己解决!”这样,学生的决心被激活了,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5、参与学生的小课间。
        十分钟的课间虽然小,但学生的活动很丰富,什么“跳飞机房”,“丢沙包”,一个个玩的很开心。如果老师能适当参与,师生关系就会一下子变成朋友关系。这样,关系拉近了,情感也就近了。原来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敬而远之”,会很轻松的变成“亲而近之”。学生亲近老师,自然是因为喜欢老师;学生喜欢老师,当然也就喜欢老师的课堂;喜欢老师的课堂,老师的课堂目标不也就举手可得了吗?所以,我认为,参与学生的小课间是读懂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之,不管是“悄悄话”还是“引引路”,也无论是学生“显显我”,还是老师的“显显能”,只要我们运用的合理适当,就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老师,愿意亲近老师,,这样,我们就有了“读懂学生”的条件和机会。
        总而言之,教师要教好学生,一定要先读懂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