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经 典,提 素 养——指向中小学楹联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张淑华
[导读] 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楹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蕴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阴阳,立法,以及志士情怀、山川风物、风俗民情、或怀古忧思、或借古讽今、或针砭时弊、或激浊扬清等等
        摘要: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楹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蕴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阴阳,立法,以及志士情怀、山川风物、风俗民情、或怀古忧思、或借古讽今、或针砭时弊、或激浊扬清等等,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楹联的教学内容,让中小学生精神得到滋养,素养得到提升,以增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小学生,素养提升,民间经典
        去年下学期,在县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有幸在县城马鞍实验小学礼堂聆听湖南一师鲁小川副教授关于楹联文化的精彩讲座,确实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然而,怎样教好对联?怎样提升学生素养?怎样让学生写出对联?我们认真地作了一些探讨。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上对音节、平仄、韵律、意境等作出阐释,对有关对联的典故作出剖析,对事物的是非曲直作出评判,指导学生用视觉、听觉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并用楹联文化的基础知识抒写出来。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让学生获得裨益。
        一、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楹联的兴趣?首先,从有关对联的奇闻异事导入,如:刘基对朱元璋、纪晓岚巧答乾隆、苏东坡受窘改对联、苏小妹三难新郎、陈子昂联解女皇忧愁、郑板桥对戏富商等典故。有时候,讲述“囍”字的由来。相传北宋王安石进京赶考,途经马家镇,有大户人家以征联为千金择婿,出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走马灯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花灯,外面贴纸剪人、马图像,中间安装一转动的轮子,轮下燃蜡烛,热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随之旋转。)王安石想了又想,一时对不上来,只好离开,继续赴考。进了考场,王安石文如潮涌,立马就完成答卷。考官见王安石聪明过人,指着考场外的旗子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飞虎旗是绘制有飞虎图案的旗帜)要求王安石当面对答。王安石一听,豁然开朗,立即以马家的上联应对考官。考官倍感惊奇,赞赏他文思敏捷、才华超人。考毕,王安石又想起马家择婿一事,便直奔马家镇。得知马家择婿未定,说要应对。马家主人正为此事焦急,令仆人“笔砚伺候!”王安石不假思索,提笔将考官的出句写下来。凑巧:一写“灯”,一写“旗”;一含“马”;一含“虎”;一个因“灯熄”而使纸“马停步”,一个因“旗卷”而使绣“虎藏身”,的确妙不可言。马主人喜出望外,当场决定招王安石为婿,将选定良辰吉日庆典。成婚当天,婚礼正处高潮,门外有人高呼:“王大人金榜高中,请明天进京赴琼林宴!”王安石心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都赶上了,真是喜上加喜。喜酒未饮就有几分醉意,激动得挥毫在一张红纸上写了个大大的“囍”字,让人贴在大门外。据说,“囍”字由此而来。因此,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怎么不对楹联产生兴趣?
        二、讲述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是汉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表现方式,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木符上的题词:“新年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盛行于宋朝,以书法为载体展示在祠堂、庙宇、宫殿、楼阁、驿站的楹柱上,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对联又叫“两行诗”,它有律诗的特点,按照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简洁凝练的文字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的精神世界,但不同于律诗讲究押韵。对联的句子不限制字数,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等等。以“副”为单位,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式展示,自上往下读,右边为”出句”称上联,左边为”对句”称下联,既“对”且“联”。所谓“对”,指形式上成双成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所谓“联”,指上下联内容相联、意义相关,相同或相反,且对仗工整、音节分明、音律悦耳,如:以七言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共同融出一个完美的意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三、分析历代名人的对联。譬如:宋代学者刘载学识渊博、好学不倦,书房悬挂:“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以自勉,此联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说明学习的勤奋与刻苦。又如:清人郑板桥有副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上联中,“竹”有虚心的品德,“低头”是一种谦虚的形象;下联中,“梅”有傲骨的姿态,却无“仰面”的妩媚。上、下联中,从内(心、骨)到外(头、面),以及“有”和“无”,字字相对,借“竹”和“梅”自拟,托出人的精神、人格和操守。构思之巧妙,寓意之深远。再如: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勤勉严谨、博通古今,并自题:“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最终成为一介史家典范,影响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也告诫学生勤勉严谨,不能浮躁。徐特立先生的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是他的座右铭。此联蕴涵哲理,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籍要日日饱读,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的事情不要做。郭沫若曾为教育家陶行知题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此联耐人寻味,把理想、事业和追求都浓缩在淳朴的联语中。


        毫无疑问,楹联教学仅一、两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从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收集一些经典的内容,分门别类,张贴在教室里的学习栏目中,方便学生在空余的时间里去浏览、去品味、去领略文化的魅力。如:林则徐的治学联:“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说明林则徐不顾家境贫寒、发奋苦读、自强不息。)有的催人警醒:“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山西平遥古城县衙门两柱楹联,大意是对老百姓应当四季如春,像和风甘露一般温暖;对违法乱纪者,像烈日和寒霜一般无情。)有的唤醒国民:“大千世界尽被鬼子踏碎,不二法门惟有抗战到底。”(此联是1938年郭沫若为湖北玉泉寺所题,激励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拿起武器打击日寇。)有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熔于一炉:“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此联动静结合、意境幽远,三个短句,两处“顶针”,工整流畅,浑然一体。1960年5月某日,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慢步湘江时所作。)有的切人、切时、切地、切物、切景:“梦里扣枪,技惊里约;雪中折桂,旗颂中华。”(上联中“梦”字,下联中“雪”字,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张梦雪高超的射击技术在里约奥运场上大放异彩,当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冉冉升起,国人无不热血沸腾。)还有:“若淑皇后飞双燕,琳碧琼台立九天。”(上联中“若”字和下联中“琳”字,互相对应,特指陈若琳;“飞双燕”对“立九天”,呈现出若琳女子跳水的英姿,栩栩如生,恰如其分。)等等。因此,学生的素养慢慢得到提升。
        四、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收集民间经典。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带上笔记本走出户外,参观机关、医院、工厂、供电所、敬老院、理发店及餐饮店,甚至杂货店等等,并把张贴在门口的对联一一抄录下来,如:“风正气清民康乐,法严纪肃国太平”(纪委),“瑞雪红梅万户春,春风旭日千家暖”(社区),“天线成林,刺穿乡野千年寂寞夜;荧屏如画,收尽神州万里沸腾春”(广电局),“谁日华佗不再世,我云扁鹊又重生”(医院),“甘露温馨润白首,春风和煦暖余年”(敬老院),“古今学术藏满架,中外精华聚一厅”(书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画店),“挥毫摇五岳,泼墨成江河“(书画店),“点缀新居,满堂春色;装成家具,一堂霞光”(家具店),“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饭店),“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理发店),“莫道世情多忘旧,应知古物胜于新”(旧货店)等等,然后,指导学生慢慢去品读,去领悟,去获得语感和审美愉悦。日积月累,学生大脑里的联语就会渐渐多起来,将会慢慢喜欢对联,为以后写作对联奠定基础。
        五、字斟句酌、锤炼语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任何形式的写作,都离不开字斟句酌、锤炼语言,对联的写作更加讲究,历史上有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绝句。实际上,都是在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结晶。自古到今,悬挂在风景名胜、祠堂庙宇、亭台楼阁的对联,清新自然、生动感人,是作者把握特定事物的面貌和特征,按照汉语的特点及语法规范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锤炼而成的,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对联语言的锤炼,实质上是炼“联眼”。所谓“联眼”,指对联意境起决定作用的字和词,它比诗歌语言更集中、更凝练、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需要作者绞尽脑汁、苦心经营。一字一词,求新颖、弃平庸,做到沙里淘金、平仄相对。因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一般由声母和韵母构成,但也有零声母的音节。此外,还有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上去入三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平。从字义上讲,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必须区分四声,分辨平仄;选择最恰当、精炼和传神字词,那么,联语中意蕴深邃、思想清新、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想起来回味无穷。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指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总之,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从经典中获得滋养,发挥创造能力,贴近新生活,撰写出更多更好的切合个人成长、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的精品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娟. 品读名著, 提升素养[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6(33).
2.委晓芳. 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实验回顾[J]. 学周刊(22):142.
3.王晓晶. 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 基础教育论坛, 000(13):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