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戴利华
[导读] 初中阶段是人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摘要:初中阶段是人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这一综合科目,是催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引擎。教学中注重突破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价值,在倡导合作与自主的教学理念里,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理念;思维互动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需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有效活动、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及创造新知识,促成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不断的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应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科学”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科学”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新课改”出台后,明确指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这对“科学”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开展初中“科学”课堂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适合初中科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为初中科学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依据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的理性思考及课堂环境要素的认识,将有效教学策略的评价体系分成两个一级指标,即环境创设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指向为合规律等四个二级指标。主要观察对话互动等8个教学策略,而后综合评价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策略建议。(详见表1)
        由于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侧重,不是每个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任何一堂课中出现,也并不是说某一个教学策略使用不佳的课就不是好课。我们制订评价表的目的是更深入探求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研究并寻找适合教师群体与个体的最佳教学策略,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及改进作用。
教师应紧扣课本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层层推进,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场所、实验指导,把学生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问题的设计应以学生为本,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水平。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初中“科学”课程所包含的外延知识及教材内的知识,很多都可以做为培养学生兴趣的素材。如生物课里面,学习绿色植物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包括不同气候环境中的植物,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等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举例袁隆平于 1973 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培育杂稻,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被誉为“杂稻之父”等等[4]。通过学生对伟人的崇拜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化学中水污染问题时,可以学生们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分小组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锻炼正值青春年华活跃的思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物理中参照系部分时,可以让同学们坐车亲自感受外面树的“运动”与汽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参照系的理解。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