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认知与校本化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张琪洲
[导读] ,探索指导高中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形成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校本课型,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随着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有不少一线教师开始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立足教学实际,准确认知整本书阅读,并积极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化实践研究,探索指导高中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形成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校本课型,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贯要求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表示: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初中阶段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与鉴赏”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2 揭开“整本书阅读”的神秘面纱
        探索中国知网,可以看到大约有三万多篇研究阅读教学的文章,其中关于整本书阅读有47篇,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26篇,通过梳理,我们层层揭开整本书阅读的神秘面纱。
        “读整本书”是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昭明文选》等选本,宋代以后,各种“选本”已经流行。晚清以来,语文教育的教材体系始终是两线并行的:一条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整本书,一条是以《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为主的选本。
        20世纪以来,语文教材越来越单一,逐渐形成了“文选型”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叶圣陶先生最早在中学语文届提出“读整本书”的主张。后来,对整本书进行研究的还有顾黄初、朱自清还有夏丏尊等人,他们从阅读知道方面阐述各自的观点。
         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了读整本书的好处多多,特别是随着“读整本书”的要求进入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加。如李怀源的《“读整本书”与语文课程建设》提出在读整本书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读物特点、阅读本身的规律进行阅读指导”。
        温儒敏在谈到新高考改革与语文阅读是指出: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渐渐认识到:整本书阅读是一种不同于一篇文章、一个片段的完整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整体评价和探究文章的全面阅读,是由阅读者主动进行的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养的深层阅读。
        3 推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整本书阅读,一方面是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需求。语文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 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都离不开阅读,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
        语言建构方面,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不可缺少的本领。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思维发展提升方面,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能够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只有先接受文化,才有文化的传承。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和精神文明水平;要彰显语文科独特的美育特质,如通过 古代诗歌的鉴赏感受文学的意象之美、形象之美、 色彩之美,甚至语言文字精练之美,帮助学生形成 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养成 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
        一方面是高考的直接功利性需求。2018考试高考语文试卷扩大文本选取范围。这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将全方位考查阅读的“关键能力”。学生在阅读广度、数量、速度上要下大功夫。只有全面培养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才能笑傲今后的高考考场!
        4 构建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化课型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把整本书的阅读纳入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阅读、讨论、赏析。我们经过半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以下五类基本的整本书阅读校本化课型:
(1)推荐阅读课:老师或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认为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整本书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可以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2)阅读指导课:这类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精彩导读课:这类课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对不容易理解的作品,就需要老师下功夫,看好书,备好课,挖掘整本书中的精彩之处和闪光点,在导读课上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深入读下去,关注更多更深的内容。
        (4)讨论交流课: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
        (5)汇报总结课:这类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了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比如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
        我们由于课时教学内容较多,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对阅读方面的理论学习投入时间不足,理论功底有待加强。在日常教学中,对整本书阅读校本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预设不够,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课题组老师多阅读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把整本书的理论水平、实践模式提高一个层次。
(注: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琪洲,生于1976.08,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现供职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河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高考命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