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而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脱贫重要路径,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能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旅游扶贫
一、云南省贫困现状
云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省受所处的区域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因素、民族因素、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随着扶贫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截至2019年年底,云南累计已有613.8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均减贫120万人以上,在88个贫困县中已有4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将为1.32%,全省95%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5%的贫困村出列,90%以上的贫困县脱贫摘帽。全省8个民族自治州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78.52万人减少至2019年的13.57万人,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降至2.41%,独龙、基诺、德昂、阿昌、布朗、普米、景颇、佤、拉祜9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目前云南省还有40多万人未脱贫、429个村未出列、7个深度贫困县未摘帽,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7.3%。全省还有贫困县40个,居全国第一。[1]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概况
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中少数民族25个。全省辖8个地级市和8个民族自治州,其中有29个民族自治县。云南总人口4596.6万,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其中,彝族人口为502.8万人,占总人口的10.94%;哈尼族人口为163.0万人,占总人口的3.55%;白族人口为156.1万人,占总人口的3.40%;傣族人口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2.66%;壮族人口为121.5万人,占总人口的2.64%;苗族人口为120.3万人,占总人口的2.62%;回族人口为69.8万人,占总人口的1.52%,傈僳族人口为66.8万人,占总人口的1.45%;拉祜族人口为47.5万人,占总人口的1.03%。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云南的少数民族总人口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2]
三、云南省旅游资源概况
云南省拥有世界遗产地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4个、5A级景区8个、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3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232 个、国家级(省级)旅游城镇 3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3处、省级旅游特色村 350 个、形成了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香格里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出“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品牌名片。
四、云南省少数民族旅游扶贫优势
云南省不同民族的民族语言、习俗、宗教、节庆、建筑居住模式都不同。一些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文化,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还带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这就使云南民族文化保留下了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可多见的人类文化遗存,因而有“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之称。[3]
1.节庆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典型体现。据粗略统计,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每年有70余个。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民族节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采花山”、瑶族的“盘王节”以及白族的“三月三”等节日。
这些节庆活动丰富了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形象塑造有极其重要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2.民族歌舞
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众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细腻情感,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和本民族的语言传递着该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些少数民族歌舞直接向游客展示了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使游客能在歌舞表演中看到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
3.民族饮食
云南疆域广阔,各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与物产存在着较大差异,云南号称“植物王国”,有高等植物18000多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加之各区域民族、宗教 、习俗等诸多情况的不同,使云南形成了众多风格不一致的民族饮食文化。其中哈尼长街宴更号称为世界最长的乡村宴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和旅游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体验。
4.民族工艺品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原料,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又使民族工艺品在制作技艺、色彩造型、用途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彝族、苗族的银制品;反映少数民族生产劳作、图腾崇拜、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木雕作品;少数民族用来镇宅用的瓦猎、瓦当等陶制品;白族扎染、苗族、瑶族的蜡染等。
五、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建议
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扶贫工作更是需要靠政府进行积极引导。政府应该出台旅游开发地生态保护的相关法规,以保护为前提,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以保护当地生态的可持续性,形成良好的循环开发与利用;制定相关的旅游行业标准,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有损当地旅游形象的行为,创建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好各部门分管的林业、农业、水利、交通、文化等资源,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调动贫困地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政府对旅游开发商一方面要出台优惠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吸引旅游企业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另一方面,要对旅游企业进行有力的监管,防止生态破坏,维护社区居民合理的利益收益。
2.贫困地区人员直接参与旅游开发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应该鼓励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与旅游开发商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建立旅游开发合作机制,共分成果、共享收益。一方面,政府要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诉求、旅游企业要权衡好贫困人口的利益,要给当地贫困人口实实在在的带来效益。另一方面,当地贫困人口也应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建言献策,主动将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文化等向旅游企业说明,以保障在后续的开发中最大保持原有风貌,凸显出原有价值。
3.共享利益分配
旅游开发、旅游扶贫、旅游社区参与都是紧紧围绕着利益展开的,因此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分配机制来促进旅游的发展,保证社区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旅游企业要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适度开发,维护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受破坏,甚至是改善原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持续良性循环,促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水电、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以旅游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以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黄云波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的讲话
[2]云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dfrkpcgb/201202/t20120228_30408.html
[3]邱新艳,朱黎明,冯茹,宗永琪.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优势分析[J]. 商业经济,2013(1)
课题项目:本文系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红河哈尼梯田景区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KY(YB)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