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老话题。幸福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诠释。四岁的儿子说——幸福是拥有很多的奥特曼;十岁的学生说——幸福是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一位老朋友说——幸福是饥饿时的一顿美餐;身边的同事说——幸福就是平安健康;我说——幸福就是和谐。对于教育者,幸福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的终极目标。
读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不仅对幸福观进行了历史梳理,同时对当前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刘博士对幸福在教育中得与失的考察和分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寄托的教育理想,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对当前教育,在幸福问题上,存在的几种误解进行了阐述:一是认为幸福就是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于是家长、学校尽其所能为孩子创造比以往好很多的物质条件,吃穿无愁,校舍豪华。二是认为幸福就是让孩子高兴、愉快,有个“欢乐的学生生活”。三是认为个人不应该有幸福的追求,个人只有在对集体的服从、贡献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四是把幸福的过程和结果做了二元对立的区分,认为要享“福中福”,首先得吃“苦中苦”把幸福作为某种结果去追求,只能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幸福。
这几种误解无疑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回应挑战,道德教育必须要寻找实现其全面转变的精神内核——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
从几种误解中也引发了我们对当前德育现状的思考:
一、德育不能“贪大”。
“贪大”是制约德育成效的不良心态。有个老太太一辈子没穿过合脚的鞋,常穿巨大的鞋走来走去,她说“大小鞋都是一样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呢?笑过之后,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育目标的大体内容为“从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到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等到爱整个中华民族;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到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乃至整个祖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以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到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到爱祖国的共产主义前程。”众所周知,投入了很多精力,效果却“不容乐观。”深圳市对“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评估”中,35.76%小学教师,40.36%中学教师认为教育效果“说不清楚”,15.6%的小学老师,8.16%中学教师认为“目标要求太高”“贪大”现象严重。教师们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教育抓起。”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学校门口竖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爱你的妈妈”。我想:作为班主任,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不免小一点,扎实一点,可行一点,不该是陌生的,抽象的,无关的,让所有的教育都变成孩子们自己的,体味幸福,才会扎实成果。
二、 德育不能“做秀”。
深圳市在爱国情感调查中发现“学生年级越低、答案越理想”,记者在四年级教室中问孩子们“当你走下讲堂并看见地上有纸屑时怎么做?”孩子们齐声回答:“把它拾起来扔进垃圾箱。”几分钟后,下课的铃响了,记者用一些纸屑弄乱了教室,旁边放了个纸篓,竟没一个孩子停下来去拾。古罗马有则谚语:所见所闻虽好,但我仍按坏样子做。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和推理,但未必能转化成行为。许多孩子种种所谓的好的表现是为了在“重要他人”面前挣表扬,让家长、老师高兴。在我们班上就不乏这样的孩子,会做面子活,我们也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做,脾气特大,而她也许就是我是我们班上的“乖乖女”。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爱,让他们体味付出的幸福。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为什么我们不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呢?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洒在学生心里的温情阳光,往往比没有感情的粉笔、教鞭、课本和教具,更有教育效果。因此,“有知识的情感”才会拥有知情统一的德性,才是幸福的教育,教育的幸福。
三、 德育不是“灭私”。
德育不是灭私,是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人都有私的一面,即自我的一面,爱是学生扩大自我的情感动力。雷锋不是天生就有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德性。是因为他对“旧社会”有着切齿的恨,对“新社会”才有着满腔的爱。雷锋在大我中实现了小我,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教育自己的学生,把“为自己”看成不仅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大家的共同利益,那就实现了‘无私’,只是这个‘无私’与‘私’内在统一了而已。《中国教育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读书为了挣大钱娶美女——某重点中学一语文老师这样讲“入学教育课”》的文章,其中,他鼓励新生努力学习的一段话:“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是啊,教育者对“私”的理解如此狭隘,受教育者要实现“大我”又谈何容易啊!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双慧眼,善于去总结、去发现,集体中会将“小我”融入到“大我”的孩子们,并为之骄傲,为之幸福,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周围的孩子,从而得到统一和发展。给予学生“爱无差等”的呵护,增强亲和力,滋养学生的班级观念,让孩子们从集体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幸福感。
我感到,这是本指导我们如何教育学生,修行自身不可多得的好书。针对当前学生享乐主义严重,交往、生活、情感能力差的现状,寻找到了教育良方;对于教师如何与学生共创共享教育的幸福,有了更好的途径;对于自身如何做个幸福的人,有个更清醒的认识和感悟。“作为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收获是幸福,拥有是幸福,但幸福不是单一的色调,也不是单一的味道,幸福是七色镶嵌的美丽彩虹,是五味俱全的上等佳肴!因此,付出也是幸福,艰辛也是幸福,眼泪也是幸福,痛苦也是幸福!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吧!
创造幸福的教育,收获美丽的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