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和美语文”应运而生。本文以“和美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努力为学生创造大融合的课堂生态环境;教师应以健康的“平常心”进行教学,去除功利,去除浮躁,;教学艺术应追求“适度、合节”的“中和之美”,还要带几分“空灵、淡远”的文学之美。
关键词:和美教育;小学语文;生态教学
“生态学”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命名,生态学理论对教育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相互渗透,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运用到语文学科,就产生了“语文教学生态论”。语文教学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疴顽疾:少、慢、差、费。“和美语文”的前期研究一直站在哲学视角,努力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极化矛盾进行纠偏,追求两极融通后的“和”之课堂境界。但当从“生态论”的视角去思考研究“和美语文”时,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只有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生态,营造生态的语文教学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选择生态的语文学习内容和方法,找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和润、和融、和济、和谐、和悦、和舒、和而不同”的和美之境,才能维持语文教学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能重构语文课堂的生态文明。
一、 聚焦三维,走向和美
和美语文的研究已有10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着眼的是和美语文的“哲学观”。那么和美语文的研究如何与时俱进,从“生态观”的视角去重构课堂,追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们以为,语文教学要追求课堂的生态文明,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以“和”为核心,着力追求课堂的“和润、和融、和济、和谐、和悦、和舒、和而不同”之美。
小学语文课堂上画“内圆”主要表现在关照文本的整体美感,一个文本是个完整的系统,是有灵魂在统摄的。文本的每个语词都有种向心力,向着文本的整体。文本阅读,只有在整体感受时,才能捕捉到他完整的美,所以文本的整体美是不能被轻易打破的。我们的教学,就要维护、保护这种整体美,把完整的文本的整体美感传递给学生,或者说让学生完整感受这种整体美。
古人追求“文质彬彬”之美,“文”指的是外在形式之美,“质”指的是内在本质之美。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文指的是文辞,它外表的形式;质则是它的本质和内容。只有文质兼美,才是真正的和美。教学中所画“外圆”与“内圆”,既关照了“文”之美,更关照了“质”之美。“文质彬彬”的语义境界,应是最佳的和美之境。
二、 实施三维对话,互动生成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课前,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还体现在课堂上,如点拨学生品读课文语句时,教师对个别词句的强调、范读。课堂上老师准备的资料也可看做是老师与文本对话的代言者。课堂师生的对话不是为了师生对话,而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读课文语言如此,引导学生想象如此,品学补充资料如此,作业布置也是如此。
也正是因为正确地处理好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对话的关系,三者之间的互动才更有效益。课堂上,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的不是预设的结果,而总是在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升华,这才会让我们有精彩的感觉。这样的互动生成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育我们所期望的情感。
三、 开拓三维空间,引导感悟
语文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穿行于现实课堂、历史、想象三维空间之中。在现实课堂,如引导学生欣赏卢沟桥狮子的美丽,审视评价卢沟桥的沧桑历史和变迁,品悟马可·波罗话的内涵……在配乐朗诵、录像、教师的语言引领下,学生还要不时回到历史中,亲眼、亲耳、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真实”的历史体验,所以学生在回到课堂现实时,才会饱含深情地用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卢沟桥的狮子。进入想象时,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感悟着狮子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悟着卢沟桥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感悟着和平的重要……三维空间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四、 追求三维审美,创设意境
课堂上,老师运用多种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如卢沟桥的狮子、卢沟晓月胜景、“七七事变”等就像一幅幅画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绘画美;乐曲声、枪炮声、读书声……整堂课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时而轻快,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低沉,而在这乐曲声中,自始至终流淌着的是学生真挚的情感——音乐美;教学过程的设计以马可·波罗的话为中轴线,为圆心,它是学生解读文本、表情达意的精神交汇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支撑点,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延伸性、开放性——建筑美。在追求创建课堂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个个极富课堂感染力的课堂意境,如和平时代卢沟桥的美丽样和、战争时代卢沟桥的痛苦沧桑……这些意境对学生感悟语言、表达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入情入景,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流畅、合情合理。
五、 瞄准三维目标,提高素养
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品学语言中建构精神,以课文语言为载体,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有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之情,有对中国人民英雄气概的赞叹之情,有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关于卢沟桥、关于卢沟桥的狮子、关于“七七事变”的知识,还学会了运用课文语言,培养了想象力,增强了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着学习的过程,尝试着收集资料、交流资料、感情朗读、改写课文、拓展想象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有了赞美之情、痛恨之情。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工具性、人文性有机地得到了整合,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六、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和美教育”理念为指导,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使语用训练承载多种功能。实用的语言运用训练要经历一一个从积累到模仿再到創用的过程。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所以,要加强对规律性语言的积累,只有对规律性的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做到化用乃至创用,用的过程也可分解成两步一仿用、创用,语言只有在不断用的过程中才能深化、活化、内化。
参考文献:
[1]黎照.和美教育理念[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