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让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从生活素材入手,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写作的文章质量。笔者将围绕生活素材应用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这一话题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策略,以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
关键词:生活素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与应用
前言: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下,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应用与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但对于写作方面的问题,诸多语文教材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进而导致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语文成绩差,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作文成绩不理想造成的。因此,在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教学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生活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生活素材可以起到有效的帮助。首先,学生运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活动时,可以改善学生作文枯燥以及没有内涵的现象。例如:在作文中适当的导入名人名句以及英雄事迹等。其次,学生通过感悟生活素材,可以很好的抓住写作主线,让学生写作的文章得到升华。此外,现在诸多作文都是开放式写作,大多数同学在看到题目后无从下手,而生活素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辅导学生找到写作方向。最后,通过生活素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活素材,对素材也有了相应的感悟,进而会想尝试着把这些感悟写下来,这个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素材
(一)深入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导致了学生自身个性与思维的不同,所以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有所不用,对于观察生活的深度也就不会相同了。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出现的事物,利用周末假日时间深入社会,去发现生活中的时间,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其中一人物的看法写作成一篇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通常只会针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忽略了引用生活中的人物事迹,还会导致学生认为英雄人物只存在于教材中,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文章中的任何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应性格特点的人。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在生活中哪些人有这样的行为、以及性格等,并且将观察的结果应用到作文中,这样不仅可以让作文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文章具有真实感。在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可以发现,在生活中学生本身遇到困难,也有张良这种关心自己的人,进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友谊的难度。这些才是学生应深入观察,且使用这些生活素材的目的所在。
(二)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的材料不限于教材中,可以综合课外知识全面应用。很多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学生不懂得如何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于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出现结构缺失以及内容空洞的现象。例如:在开展《逍遥游》教学活动后,有的学生不明白鲲的代表含义,教师教导的知识有多少学生就只学这些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在很多问题上不是用统一的答案可以概括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的理解。如不理解庄子写文章的中心或意图,或想要了解更多庄子的其他事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现在互联网技术查询,还可以读《庄子》中其他文章,这样在日后遇到类似主体作文时,便可信手沾来,运用相关的素材让作文情感更加饱满。
(三)运用适当的技巧。在学生实际运用生活素材写作时,要适当主动加入调剂以及行文逻辑还有整体的结构,并不为了运用素材而强行加入,这样不仅浪费在寻找素材的时间,也让生活素材发挥不出其该有的价值。例如:学生的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但无法运用或运用不当,造成了作文的缺陷,这时教师应对其适当的引导,教会学会如何运用生活素材。如通过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性格与故事的脉络,引导学生合理的用生活素材写出可读性好的故事。所以,适当的运用写作技能可以让文章整体效果更上一层楼。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身语文作文知识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语文作文指导,进而让学生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其语文生活的应用能力,为日后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津兰 . 浅谈高中语文作文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 [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4).
[2] 娄鑫 . 生活有源下笔有言 [J]. 语文教学通讯 ,2019(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