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刘艳利
[导读] 所谓的思维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
        【摘要】 所谓的思维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反复强化的一个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取及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 数学  培养  思维习惯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思维在观察中萌生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是“无意识性”的,受情绪的影响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观察不是“观看”,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其次要有观察的方法,对所要观察的对象要有“序”、“多角度”地观察,使学生逐步养成爱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数学这一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三、在“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归纳是把知识点分类整理,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有序化,便于理解、记忆、查漏补缺,应用,促使学生从“无序”思维到“有序”思维再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总结归纳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所以有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
 四、在“类比”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开普勒曾说过:“我最珍视类比 ,它是我最可靠的老师。”类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存异—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发挥迁移的积极作用,即达到“感悟—理解—升华”,养成良好的类比思维习惯。
         例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数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算一算8+5=( ),再让学生算一算80+50=(),算完之后,请学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是8+5表示的是8个一加5个一,80+50表示8个十加5个十;相同的是:几个一加几个一等于几个一,几个十加几个十等于几个十。在学生总结出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之后,老师乘机问:那整百数的加法又怎样计算呢?有了之前的类比、总结,一下子就概括出了整百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还可以提出:整千数的加法怎样计算呢?整万数的加法又怎样计算呢?几个0.1加几个0.1等于多少?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等于多少?……这样,通过类比学生把整数、小数、分数联系在一起了,学生的思维得到更高的升华。
        通过类比发现新旧知识的相同点,用旧知学习新知,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解题来体现成效。反思解题过程可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养成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一道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一架飞机由贵阳起飞经重庆飞往郑州,飞行时间和航程如下表:
                   
        飞机全程平均每分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做这道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400÷40+927÷80。先让学生“反思解题思路”:要求 “飞机全程平均每分大约飞行多少千米?”应先求出飞机全程共飞行多少千米?再求出飞机全程共飞行多少分?最后求出飞机全程的平均速度;接着“反思解题规律”: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紧接着“反思解题结果”:(400+927)÷(40+80)。最后“举一反三”:平均成绩=总成绩÷总科数、平均身高=总身高÷总人数……学生在反思中纠正了错误,巩固了知识,拓宽了思维,提高了学习效果。
        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目的。
        总之,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启迪学生思维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习惯养成的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要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掌握思维的方法,养成思维的习惯,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清平 李聪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静   让学生在猜想中学数学  《数学大世界》2010.11
    [3] 万艳芳   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20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