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EPO属于当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完美地融合了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其理论核心为“优化过程、效率优先”。在现阶段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关于MS—EEPO有效教育理论的应用效果已得到检验。应用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高。基于此,文章将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应用路径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MS—EEPO教学理论
引言: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因为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会沿用“满堂灌”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虽然也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但最终学生成绩依然不理想。以MS—EEPO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可以对数学教学加以指导,在培养学生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一、导入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攫取数学素材
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均会应用到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天然地联系,其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怎样让学生拥有一颗“数学之心”,引导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存在,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那么通过数学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具备发现数学的眼睛,就应该引导学生基于数学视角观察生活,进而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基于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将生活与数学教材相联系是最有效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素材。我们以 “观察物体(三)”授课为例,在课前导入中应用“题西林壁”,引出“为什么同一座庐山,观察到的景物却是不一样的”,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盲人摸象”的活动,让学生思考与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实物带到课堂,例如茶杯、杨桃等让学生在不同角度观察。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正方体花样多”的活动(如图1所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摆出。
图1:正方体摆放示意图
教师给出或是自己想摆出来的模型,学生不仅需要摆出这些模型还需将各个方面的图形画出来,引导学生讨论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好。另外还可以组织“摆一摆”的活动(如图2所示),即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四个正方体,看怎么摆才能在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正方形连接的长方形,在课后还可以留给学生观察家中物体“三视图”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奥秘进行独立探索。教师应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让数学课堂更有“生活的味道”更贴近学生。
图2:“摆一摆”活动示意图
二、充分理解教材提高备课效率
当下有部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主要以教参为主,未能融入自己对于教学与教材的理解,这样的备课形式过于按部就班。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多元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提高对学情研究的关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MS—EEPO有效教育理论下进行数学备课需要做到:(1)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进行,清楚教材内容、知识目标,在基础上划分与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从而对授课方式加以革新。(2)吃透教材,教师不仅要看懂教材,而且需要认识到与教师内容有关的知识均需要了解,对所有内容加以整合,不仅要立足教材而且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3)教学设计,因为小学生缺少较强的理解能力,接触的知识面相对狭窄,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应具备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我们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怎样在剪一刀的情况下,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探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如何拼成四边形,并给出一些小组探讨问题:首先,三角形的底、高和拼成的四边形的底、高存在怎样的联系;其次,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最后,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第一,互动评价。结合MS—EEPO模式与新课标,在教学中强调突显学生与教师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具体为师生与生生互动。第二,能动评价。对于能动性而言,其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视角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所有学生积极性为基础,针对存在特长优势的学生加以必要鼓励,激发其探究动机,自动学习知识内容,由此形成能动效应。
结束语:文章认为在MS—EEPO有效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模式,需要课堂氛围活跃与教学结果优良。相比于新课标基于同样的教学要求,该教学模式中更侧重于结果的良性评价。那么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应意识到新课标注重教学的过程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要是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必然会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芳. 浅谈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才智, 2015(18):57.
[2]李秀婷. 试析MS-EEPO有效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读写算:教师版, 2016, 000(008):52-53.
[3]鲁敏. MS-EEPO有效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文教资料, 2013(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