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陈力莅
[导读] 在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中,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建筑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在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中,结合应用型大学的建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为例,针对《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情况,应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建筑初步课程不断调整的教学体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多思考、勤动手,巧运用的全方面知识能力,让建筑初步课程更加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字】:建筑初步、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初步”课作为建筑学大一学生入门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内容包括建筑概论、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表现技法、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是学生学习建筑学专业课的基础,为后续的专业理论课学习提供提供引导性作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和兴趣的培养,以及建筑修养的形成。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筑学专业同其他传统建筑院校相比,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学资源不足,建筑初步课程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应用型的院校来说,由于各方面存在差异,完全照搬传统名牌院校建筑学的教学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通过在希望学院教授《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从现阶段建筑初步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现状出发,探索出一条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合建筑初步课程教育发展道路。
一、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美学素养薄弱
        西南交大希望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没有加试美术,与名牌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大部分学生美术是零基础,美学素养相对薄弱。在填报志愿时对建筑学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为兴趣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缺乏空间思维或者图形化的表达能力,这些直接影响学生的建筑空间的设计能力,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使他们对建筑学专业学习的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挫败感。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当前,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以老师课堂上讲授为基础,学生课上课下进行自身练习掌握课堂上教授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一对一指导,最后统一点评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欠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作业多且枯燥,甚至简单的理解建筑学学习就是重复机械的画图工作,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二、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深化基础知识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感。应设法让学生从兴趣开始找到一个切入点,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1]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专业上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督促其继续进步;对于表现一般或不够积极的学生,则以鼓励为主,以小组讨论、案例参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参观校园、博物馆等,观察并且体验建筑,然后通过专业的眼光,用图纸形式表达初看建筑的功能、空间等概念,逐渐培养专业素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技能训练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建筑学是一座学问殿堂的话,那基本功训练就是登堂入室前的敲门砖。“建筑初步”教学任务是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主要以两种方式进:一是徒手线条及建筑速写训练;二是尺规线条及建筑抄绘训练。两种训练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准确快速地记录或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意图;再者就是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及制图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
(二)、加强自主学习,拓宽知识口径。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需要加强自主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需要养成善于收集查阅资料的一个良好的习惯。通过建筑初步这门课程的学习,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建筑,了解建筑与人、环境的关系,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比如初看建筑,学生可以以校园、周边亦或是自己熟悉的建筑作为切入点,分析建筑的形体、功能等要素,通过图纸展示或是讨论等形式探索发现建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成为学生强有力的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
        其次,作为专业特点要求我们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拍、量、画。拍就是拍照,就是说把看到的美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这种及时记录是非常必要的。量是度量,我们要熟悉掌握建筑符合人活动的基本尺度,比如门窗、家具、层高等等。画即为速写,画速写不仅有助于素材收集,也有利于加强对建筑的空间、比例等方面的把控能力,提升手绘基本功。手绘表达对于建筑学初学者,应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练习,能为设计工作前期的方案构思提供条件,亦是一种设计思想交流的表达。然而,手绘训练需要长时间的持之以恒,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面对手绘训练需要有较强的自学恒心和耐心。
(三)、锻炼语言表达,强化综合能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手绘的表达能力不可或缺,口头的表述能力同样必不可少。一个好的设计方案,还必须通过有效的表达把你的设计思路、想法清晰、明确地传递给对方,让其对方能理解、接受你的设计理念,所以建筑师在学生时代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础知识需要不断提出思考问题与学生多交流,学生在课堂或是课下与身边的同学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在每次作业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向大家讲解自己的设计构思,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四)、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
        以希望学院的学生为例,我们对整个建筑初步课程结构重新梳理,按照由浅入深的课程训练阶段,实行模块化教学。具体将课程内容整合为5个模块,即建筑认知、建筑构成、建筑感知、建筑表现、建筑设计。五个模块之间前后连贯、承前启后,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建筑思维方法。
        建筑认知模块教学主要以老师上课讲授及课下学生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是什么,认识建筑,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最终的教学成果是学生以某一个切入点,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分析建筑,阐述相关的建筑理论观点。
        建筑构成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着重强调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关系。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构成法则,完成某一主题的设计,从而完成平面到空间的过渡,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空间及对形体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建筑语言及要素,循序渐进地培养基本空间设计能力。
        建筑表现模块中,包括建筑抄绘和水彩渲染两部分。因传统的基础训练内容较多,占课时较多,将钢笔画和仿宋字练习作为每周必须完成课后作业,贯穿整个学年,教师定期检查、点评。保留临摹的建筑抄绘,熟悉掌握建筑制图的要求和表达,养成良好的制图习惯。水彩渲染将其与美术课充分结合,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建筑感知模块包括建筑模型制作,要求学生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分析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和他们的作品,从整体层面、理性的理解和评价经典的建筑作品,建立一个基本的建筑观及团队意识。通过分析图解并制作模型多方面地感受和体验经典的建筑空间,为下一步小型建筑设计奠定基础。
        最后一个是设计模块教学—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也是整个课程学习的总结。设计题目上选择了功能简单造型多变的小型游船码头设计,因限制条件少、学生的设计思维较为活跃。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设计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建立建筑设计的概念和意识,并用建筑表现技法表达,从而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大二的建筑设计课程做铺垫。
(五)、改变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内容,将学生以分组形式,发表意见进行方案讨论,教师可以集中答疑。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设计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设计的乐趣。有一部分课后练习的作业,建立小班QQ群,采取网络答疑的形式,及时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在群里分享一些建筑相关的文章或是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加强师生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建筑学的兴趣。
(六)围绕三全育人,将“思政”融入课堂
        高校是育人之所,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双重性——传授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因此,“课程思政”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课程思政与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结合课程要求,平时考勤、作业等,要求学生从诚信做起,不抄袭别人的作业等,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模块内容,学生可进行分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建筑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建筑学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协调沟通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好的建筑从方案到完工,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各个专业(包含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工种之间相互配合,有效沟通协调才能完成。
        ③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图纸,根据图纸最终完成模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专业兴趣;完工后整理工具,清除垃圾等,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
三、小结
        总的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改革应随着学生的整体质量,社会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不管总结,不断完善,不应只是陈旧的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完善的过程,“建筑初步”课程教学也不例外。[3]

        参考文献 :
        [1]姚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106,88.
        [2]杨玲艳,姚道先,刘瑞杰.谈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实践[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5,(7):94-96.
        [3]施瑛,吴桂宁,潘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探索[J].华中建筑,2008,(26):271-2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