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折射智慧之美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吴献 
[导读]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
        摘要: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的,处理好一堂课中的细节,就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珍视教学细节,才能提升教学智慧,才能预约精彩,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捕捉;细节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决定成败。同样,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何为“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表现。它看似平常,却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使教学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
        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美丽极至,瞬间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让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灵活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一、发现“亮点”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反之,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黯然失色。
        我在讲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以礼待人》这节内容时,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然后提问:如果你也有三个梨,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再自己吃”……我颇感满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再选小的。”此时,我抓住学生的兴致, 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天真得抬起头:“我要先尝一尝,如果是甜的,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就我吃,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听到这样精彩的话语,全班同学都被感染了!
        以上教学片段,由于老师的巧妙点拨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老师缺乏敏锐的眼光则会错过了课堂精彩的一幕,正是老师的耐心和机智抓住了课堂的精彩。其实,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
        二、抓住“误点”
        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学生有了错误,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意义》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时,我列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

当讲得生动感人,情到之处我不禁问道:“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在城市生活还是去边远的农村从教?”被指名提问的学生竟然响亮的回答:“我会留在城市!”我目瞪口呆:“啊?”……怎么办?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此时教师如果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让学生一定要接纳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及回答问题的合理因素,这节课就显得很可笑。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那就在学生中解决”。于是我直面这个问题,将持“留在城市”“选择农村”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注意调控。课堂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在激烈的辩论中,我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精彩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误点,通过矛盾尖锐的辩题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
        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控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三、点击“兴奋点”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实验表明:什么时候学生高兴,喜欢学,学习的效果就好。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学生兴奋的火花,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好之”、“乐之”,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而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是学生产生兴奋、愉快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比如,描述一个离奇的故事,讲解一则精彩的报道,展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布置一道新颖的习题,引入一首别致的诗剧,唱一句熟悉的歌词,说出一段深刻的体验等,都能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设“问点”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发明千万法,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首诗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提问的技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
        “精彩源于细节”,细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好坏、优劣。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细节很多很多,我们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决,但道德与法治老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细节,处理细节,研究细节。擦亮眼睛,从细处入手,追求教学的合理化、精确化,用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细节串成一堂精彩的课,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折射出智慧之美。
       
       
       
        参考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2019年08期
        [3] 刘徽;教学机智:成就智慧型课堂的即兴品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