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审美体验,淡化识谱教学”,但这种淡化,我认为并不是舍弃识谱教学,而是把识谱教学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换位思考其实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设想如果我们今天教一首歌,学生就会唱一首,如果不教,学生则不会,那当前的音乐教学算不算成功呢?值得我们反思。但学生会识谱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视唱乐谱自学歌曲,就像我们的语文课,先学拼音再识字是同样的道理。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视唱乐谱枯燥乏味,甚至畏惧,不少学生模唱歌曲,甚至直接唱词的能力相当强,但他们唱乐谱则很困难,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乐盲”或“乐感不好”,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歌曲时一点问题都没有,特别是在唱流行歌曲时,即使相当难的音程都唱的非常准确,这说明他们的乐感是不错的。学生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这应该说明学生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缺乏用“唱名”来唱歌曲的能力。
那么,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呢?从一年级开始我把它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学做法:
一、准确掌握节奏、音准是识谱演唱的前提和保证
节奏训练先行,解决难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分析歌谱中出现的不同节奏型,然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逐一解决。小学阶段中常见的难点节奏型有:前、后十六分音符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节奏。例如:从母鸡下蛋的 “咯咯嗒”的叫声中,来认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从“知.了”的叫声中,来理解附点节奏长强短弱的特性;从体育教师“向右转”的口令声中,从汽车“嘀嘀.”的喇叭声中,来认识并很快地掌握这两种切分节奏形式。其次是音准问题,音准是视唱曲谱的核心,应从音阶入手,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唱名do、re、mi、fa、sol、la、si,然后是音高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你们的班级在楼上,你们是怎么上来的?学生回答是通过楼梯走上来的。然后告诉他们,这七个音之间的关系就像七层台阶,每个音就像一层台阶,它们连起来就构成了音阶。这样,学生脑子里对这七个音就有了形象上的认识。
另外,我每节课都会用2-3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唱几遍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然后在“跳房”游戏中去找各音、唱音高。这种练习因为具有游戏的色彩,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浓厚,课堂上就会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反向学习
在过去教学中,有的老师常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学生识谱唱词,学生的识谱能力却未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学唱曲谱。这样学生在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只要将歌词换作简谱唱名准确唱出,即可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时,由于旋律很熟,歌谱却太难,所以就可以直接用听唱法、模唱法等形式解决难点,在反复熟悉旋律后再学唱歌谱,学生明显感觉到识谱难度降低,信心随之增强。另外,在学生练唱歌谱时教师可以不要作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不同能力做不同要求,并时刻注意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多唱一句歌谱的进步也给他们鼓励、表扬,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对练唱歌谱有压力了。
先唱歌后识谱就像我们在识字前已学会了说话,熟悉字的发音后再认识字的形状和笔画一样。等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后,再进行学唱曲谱,他们不仅发现自己“本事”变大了,而且也会觉得识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从而对学唱歌谱充满信心。
三、把乐器引进音乐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例如把口风琴引进音乐课堂,简单乐器学习结合识谱教学。因为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能正确的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可以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音高概念,有效地提高识谱的能力和兴趣。在新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新歌的曲调,这样学生就会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还有像“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小老师指导演唱”“背唱唱名”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这里不一一阐述。
总之必要的识谱技能是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阶石,学生只有逐步具备独立的识谱能力,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感受到音乐表现手段的丰富与多样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音乐的内涵,丰富他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