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渗透与实施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课堂之中得以充分运用。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并通过抽象化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化教学内容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有效性。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之中学习受到束缚,难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无法开展自主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相结合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理解物理抽象内容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弱化理解难度,强化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在初中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首先明确物理课程教学主题内容,从而通过主题内容的变化,来配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转移,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信息化,并为学生带来一个全新的课堂氛围,以刺激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之中主动开展物理课程学习。
一、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情境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主要以实验为主,因此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物理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过于关注理论性知识体系,从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价值,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构建一个模拟实验情境,通过模拟实验方式,让学生在难以完成一些实验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意识,并改善和弥补常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理解物理课程内容的效果。当然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抽象,使得学生在有限理解范围之内无法真正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所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相结合方式,能够最大化模拟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能够更好、更科学的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实验规律。
比如,在初中物理开展教学“分子运动论”内容时,初中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气体的扩散现象比较快,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所发生的扩散现象,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现象,至于固体的扩散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这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特技”,就能把这两个实验的现象很快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二、借助信息技术,展现宏观或微观物理现象
大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内容时,都是依靠自身经验来对物理知识规律进行科学化判断。但是如果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存在抽象化或专业化特点时,那么初中学生自身经验性思维便起不到多大作用,毕竟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其是以观察和实践为基础核心的学科,在大部分物理知识过程中都需要实验来进行验证,以此判断自身所学内容的真假。通过信息技术方式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借助信息资源来展现物理微观与宏观现象,这也是初中学生自身知识理解程度不足情况下所选择的最有效方式,以此帮助学生避免主观性与片面性的判断思维,从而影响自身物理学习有效性。
比如,在初中物理课堂《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
三、展示细节,让现象清晰化、直观化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物理教师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初中物理现象无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来,更由于受到时间限制,让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之上便草草结束,使得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无法真正巩固和记忆物理难点内容,更难以激发学生在物理课堂之中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课相融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多样化与多元化资源优势,来进行物理学科内容的直观化与清晰化展现,让学生能够在更为直观的环境之中理解与掌握物理客观规律,与一些重点物理现象。
比如,在初中物理课堂《弹力》一节的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在课上播放了一段视频,是篮球落地瞬间的慢镜头特写,在视频中清晰地记录了篮球落地整个过程中发生形变的情况,经过这一慢镜头回放,答案显而易见。
总之,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发展之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且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也是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多样化资源优势,将学生主体地位重新摆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兴趣的内容来展现自主学习思维与自主探究思维的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姗姗.小议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2]亢彪.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分析[J].学周刊,2017(2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