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组,让我们能迅速获得归类意识形态下的大信息量存储,并进而形成自我感知储备里物象群体的构建。疫情背景下线上教学,笔者主要做法:一、串烧组合教学,拉近生本距离;二、主辅有机联动,寻找共生灵感;三、关注技法牵引,落实训练要点。从这三点入手,进行探索实践,力求教材重组,让网络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串烧组合 主辅联动 技法牵引
三月四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播出《非常时刻,那些走心的凡人金句》一文,行文将疫情期间冲战一线的逆行者,进行事例及其言语的汇集。这种组合,让我们在短篇幅的文章内,迅速获得归类意识形态下的大信息量存储,进而形成自我感知储备里英雄人物群体像的构建。
归类教材,重组教学,能让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更高效,笔者认为:
一、串烧组合教学,拉近生本距离。
无论是抖音,歌舞,串烧节目,以其丰富的内容,简短的形式,已成为当下年轻人较为青睐的接受方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针对猎奇心强的学生而言,在教学中的适当引入这种组合方式,可帮助学生拉近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例如,珠海一老师在带领学生线上学习九下课文时,用主题串烧关键句的形式,突破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子翻译、课文解读。她将《湖心亭看雪》《桃花源记》《愚公移山》放在一起,她以一主问引出话题:“对现实不满怎么办?”,张岱说:我逃!陶渊明说:我编!愚公说:我挖!而后紧扣三位作者的举动“逃”“编”“挖”进行文本主旨与情感的挖掘:张岱携仆人挐一叶小舟,划至湖心小亭,完成一次对现实的心灵大逃亡;陶渊明神笔一编,在人们心中美好了数千年;愚公移山,硬是把“笑话”挖成了“神话”。
这样的线上教学,让荧屏前的老师和学生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也让原本陌生难懂的文言,以独有的轻松有趣的方式,走入学生心间。
二、主辅有机联动,寻找共生灵感。
笔者认为:要形成单元教材之间的高效重组,深度解读很重要。笔者尝试选择同一单元课文:《背影》《昆明的雨》进行主辅有机联动,寻找共生灵感。
《背影》即为“主”是一篇精讲的主打课文,其中的“买橘子”的经典片段,可以抓动词,结合买橘子的客观因素和主观驱动,引导学生浸淫于父子情的熏陶中。同时,我们会发现,文中该有一类词,那就是叠词类形容词。“慢慢”就是一个启动点,文本中还有其他与父亲关联的类似的叠词类形容词。例如:
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
“簌簌”是拟声词,形象展现出朱自清在面对家庭变故,内心难过的情状,而这明写我的落泪“簌簌”,却暗写一个在无人处“簌簌”落泪的父亲,联想和对照,一个拟声词,让学生得到具体内容和思维的扩张。
一类词迁移到另一类词的分析,殊途同归,情感品味趋向一致。我们来看《昆明的雨》:
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的雨》即为“辅”,是一篇单元自读课文。学生可从这一片段的动词“搭、摘、拿、卖、怕、送、摆”入手,解读出这位房东的善良,勤劳,生活的艰辛、性格的腆懦。养花不易,养家更不易。对于寄居的房客们,送花“时常”“满满的”显示出这位老妪的大度。在当时的动乱时代,能有这样的一份异乡人情之美,或许正因如此,带给当时境况下的作者一份善的坚守、美的觅求。
而“软软的”“满满的”叠词类形容词的背后,我们可采用因果推溯法,向前寻因,向后溯“果”。得出作者对这份异乡人情美的充分肯定。作者的情感变化显山露水:“打消狐疑——充分肯定——感动怀念”。以此主辅联动,进行共生组合教学,促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三、关注技法牵引,落实训练要点。
当然,我们还应学会做单元教学的“纵横家”,横:精读片段和自读文片段有机结合,体现学法教法,丰富情感体悟,渗透思维历练,完成单元目标;纵:顺延一篇文章深掘,进行相关技法的比照学习。例如,《背影》就可以肖培东回忆性的散文《我追逐的,是思念》进行“背影”片段的描写比照,从而学习不同风格的创作。
还可学着大咖评点《背影》,从关注散文的表现角度、关注文章蕴涵的精神、关注炼字用词的精粹等不同方向入手,有针对性的评点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盘活单元教材的高效利用,使得我们的课堂处处有亮点,时时有创新。
由于受学情影响,学生在点评上可能还是不很得法。因此,在进行作业讲评时,教师可以再次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关注技法牵引,补充介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辛锐中学魏老师的解读,分别从修饰词、破折号、长短句、结构的倒置、标点符号、程度副词、味道情感比较、素朴直白的口语化表达等不同角度,细致展现他对文本的深度触摸,在这样的文字点拨下,来来回回,充分感受汪曾祺语言的风格特色,感受汪老对昆明、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落实训练的要点。
全国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第2期上就提倡“小群文阅读”,他认为,群文范围过广,有其操作的不易性,但如基于课内文本的组群,或课内文本的“1+X”组群;教材文本主题的拓展式组群;“大群”和名著的切分式组群等,缩小组合素材范围,创新组合教材,达成单元内文本间的共生,使单元中每一个文本的阅读价值因其它文本的存在,而显得更为丰富,也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学习意义。
褚树荣在他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文中说:“教学文学类文本一般多用揣摩、品味、咀嚼、想象、联想、体验、感悟、欣赏、涵泳、移情等方法,而教学实用类文本一般多用理解、筛选、排列、分类、分解、分析、归类、组合、整合、概括等方法。”他用语中“一般”一词,科学严谨的点出了不同教材之间,教法的选择仅是一个大致区分。
一个会思考的教师,相信,会基于学情等因素,跨文本,跨领域进行有质量的组合选择,促使教学走入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褚树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04
[2] 黄厚江:《论小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中学语文教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