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方旭英
[导读]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特别强的学科,每个星期只有一个课时。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所需的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创设情境 合作学习 评价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十几年了,碰到很多自己教到的学生还是无法叫出名字。突然想到,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的课程,经过一个星期的沉淀,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又能掌握多少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所需的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结合自身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及平时跟同行的交流过程中,也了解到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感觉完成任务后“吃不饱”,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
        下面是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见解。
         重细节,抓课堂常规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向学生郑重地宣布课堂纪律,明确提出:不许带入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东西,不许进行与信息技术课无关的操作,必须带教材、笔。有序的进入电脑房,不得喧哗、不得吵闹。为每台电脑准备一份电脑使用情况登记表,使用完电脑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在座位上坐定后,不得随便动电脑,如发现电脑有问题不得马上叫喊,要等到实践操作的时候再举手示意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条规定,感觉是有点迫于无奈,但自身感觉是必不可少的。
  重氛围,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如果每堂课老师讲的都是枯燥无味的术语,不断地开机、关机、画画,孩子们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在他们眼里,计算机成了死机器,就永远也学不好电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或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创设形成一种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在活跃的气氛中及时引入学习的任务,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①联系生活
        在认识电脑的时候我把电脑比成人,键盘、鼠标就象是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显示器就好象是我们的眼睛。主机就好象是我们的心脏,表明的它的重要性。有了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②创故事情境
        在三年级《整齐的教学楼》这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FLASH动画《小猪盖房子》,精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动画播放完了,适时提出问题“小猪不会盖房子,希望同学们能帮帮他,你们愿不愿意啊?”有了这样一个情境,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这样我们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重优化 求最佳设计
        在熟悉了教材涉及的内容后,我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课程的具体实施上。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我开始严格地统计平时成绩,并且每一章结束使公开公布一次。这一措施刺激了一 部分不认真对待这一学科的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设置都经历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的过程,以得到最佳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在同一个年级带多个班级,优点就是使自己有多次反思的机会,不断改进每节课中的不足,设计出适合每个班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案。这些过程对提高教师的实时反应能力、实时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和参与能力都大有好处。
        重合作 培养创新
        ①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
        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各小组成员均按学习程度进行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成功合作的途径。
  ②给予引导,培养“课堂小老师”
        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来,给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达到创造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自我管理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③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小组之间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学习潜力。
 ④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师生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学习的一员,在学生过程充当参谋和组织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创设知识和问题的情境、分组合作探讨、网络学习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很好地开发。理念的体现,观念的转变,目标的达成,最终都必须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呈现,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最后,还要走出封闭和孤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与同学科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和研讨,最终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张秉英.我的课改实践之旅
【2】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侯钰.探索合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3】网上参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过程评价初探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颜承元.用心经营课堂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