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如今,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核心素养是衡量教学的标准之一,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认知以及自然观,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潜力。本文针对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开展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有效性
引言:科学教学和其他科目不一样,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有更广的知识面,要懂得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老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或者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精力,所以笔者总结了一定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
1、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科学的重要意义
(1)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科学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自然观,而且还能够通过活动获得更多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核心素养的内容,并且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对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在三个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是文化要求,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能够把老师讲授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记忆,从而能够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就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懂得融会贯通,而且还要养成一种探索精神,不能只限于老师讲授的那些知识,一定要自主探索;最后就是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亲身体会一下社会活动是什么样的氛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提升这些能力与素养,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发展。
(3)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要点以及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大幅提升,进而学会举一反三,在学习其他科目时也能得心应手。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开展策略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高效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非常稳定快速的让学生进入状态,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积极动脑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并且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下面就介绍几种高效课堂的开展方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的教学跟其他科目不一样,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一定的教学氛围。想要开展高效课堂就需要营造一种充满讨论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而老师则应该提前梳理一下教材上的知识点,并且进行整理,把一些比较好的比较适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整理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或者说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到当中去,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2)建立教师集体备课的制度
想要开展高效课堂,老师必须要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包括学习能力或者说理解能力等,另外,这种高效课堂的开展不能说仅仅靠一个人的想法就能实现的,需要的是所有相关的老师集中起来,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进行教学研究,总结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改进,应用到自己的班级当中去。事实上这种老师集体备课的形式跟学生一起讨论是一样的道理,各抒己见,然后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得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来说也很有价值。
(3)加强学生学习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课堂活动,不管是在教学效率还是在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都非常不错,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欲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都竭尽所能,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在让学生们观察植物的生长的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小组的优势,学生们组织好小组内的成员,轮流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这种完成任务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必定是不合理的,而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才是以后发展的方向,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7).
[2]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