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刘富春
[导读]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摘要]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致力于把课堂打造成师生“增长智慧、感悟人生、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的课堂。
        [关键词]新高考  观念  教法  反思

        新高考必然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革命。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练习、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的模式,倡导改革课程实施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践中,我致力于把课堂打造成师生“增长智慧、感悟人生、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的课堂。
        一、转变观念,思想先行。
        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应适应新课标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要改变——应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课堂的观念要改变——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不能再看它是否具有了“复习----例题-----练习----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用这个模式和练习量的多少来评价,而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质量;评价学生的观念要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只重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应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要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态度,课堂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敏捷程度、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以及在解题时所表现出的独特简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予肯定和评价;教师自身的学习观念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自身学习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要有高于本学科的知识储备。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一些旧思想,旧观念,头脑要武装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二、研究教法,勇于实践。


        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两大理念:“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探究式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践行学生主体地位,打造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不同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在教学关系的定位上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上应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构建新式教学结构上应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首先,教学创造性体现在教材处理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最后,还体现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体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体现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健全信息交流渠道上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三、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必须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这种研修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反思型教师会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应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提供求疑、创新,容许学生出差,出分歧;容许超标(课程标准)、超本(教材)、超时(固定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反省和自我评定;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教师应从个体走向合作,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学生的学,重学生的发展,重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教学活动不是生产线活动,需要我们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在课堂上脚踏实地的实践、反思、提高,精心的上好每一节课,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收获一点点,打造师生“增长智慧、感悟人生、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的课堂,实现教育的本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