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新课改标准对当下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这一要求使得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贯彻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喜爱。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小组合作
引言
随着新课改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概念的提出,各小学也加大力度,在提升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建设。学生素养不光包括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团队协作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系列相关的素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了达到新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应积极采取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就是其中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
1.小组合作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组合作是指以2-4人为一个小组,在组内学习的时间内,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优化整合不同的学习思路,达到利用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学习问题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教学在语文学科内的应用优势明显,妥善利用的话,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体现了兴趣之于各种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更应深知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引导,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各种激趣教学方法中,小组教学就是效果比较明显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且不说被动接受知识的效果好不好,单就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一特点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难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不过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小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摇身一变,成了知识的主动分享者,这样就能自发地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总结学过的修辞方法,并以每一种修辞方法造句。当组内一名学生将修辞方法总结为“比喻、拟人、反问、设问、排比”时,另一名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为其补充“夸张”这一修辞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第一名小学生用他遗漏的修辞方法造句,以强化记忆。
1.2营造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不光在知识的掌握,还有学科相关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一个双向通道,确保教师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要保证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但是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当下,这种陈旧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通过小组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在学生之间也搭建了交流的通道,通过学生互相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来共同达到对知识全面掌握的效果。这种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逐渐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团队生活中更加应对自如。
1.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小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提供了空间。它通过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形成互联,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光要达到让学生认识汉字,掌握修辞,学会造句的目的,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一些列有助于其未来学习生活的能力。只有这些能力都得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才算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划分并没有在意,也没有给予小组划分一定的科学性。教师在划分小组时比较随意,组织散乱,给出的问题也缺乏探索价值。同时,教师由于对组员属性分配不合理,造成某些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较短也是这种方法达不到较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学生就不能充分表达,缺少充分的交流,学生也就无法发现彼此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也就无从互相帮助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1课前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既然是小组合作教学,那组员之间的合作属性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合作一般是指互相之间利用自身优势,弥补彼此弱势,达到共同目标的方法。为了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小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不同,合理分配组员的构成,让组员之间形成互补。不过要想达到这一分配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细致的了解。比如,学生A对标点符号掌握得较好,学生B对标点符号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就应该有意将这两名学生分配在一组,通过A和B的交流,学生B能及时发现和学生A之间的差距,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好标点符号相关使用方法。在合理分配组员构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为每个小组制定一个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共同达成目标。
2.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应该认识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下过。新课改推行至今,也印证了这一点。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拿《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举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生词的阅读障碍,在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组内成员讨论小兴安岭的四季,并投票选出个人心目中最美的季节。然后通过画笔,将心目中的最美季节描绘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合作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画笔,将文字转换成图像。不光如此,教师还可以据此进行一定程度的反向教学,让学生观看一幅画,以文字的形式对画进行描述。这种将画面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对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2.3完善评价体系
说到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就不得不再拿传统的评价体系来做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评价成绩,就不得不将精力都放在应对考试上,久而久之,就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考试机器”。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教师通过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能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外,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正面的评价,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在课堂上积极推广。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搭建小组结构,赋予小组特定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互相协作的方法,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陶志花.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03.
[2]周淑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 学周刊,2018(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