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对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1.张勇 2.刘林生 3.冯维
[导读] 自1959年容国团在世锦赛上为中国赢得了首个乒乓球男子单
        摘要:自1959年容国团在世锦赛上为中国赢得了首个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的殊荣后,我国的乒乓球实力就站在了国际顶尖的水平上,数十年来没有被超越。为了不使中国在乒乓球界一家独大,促进世界范围内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国际乒联一直致力于乒乓球规则的调整与优化,这样的改动也对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乒乓球规则演变为乒乓球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乒乓球;技术发展;规则演变
        引言:从本质上来说,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一是为了实现技术上的改进与提高,二是为了打破世界范围内某项运动的平衡,促使该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近几十年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的修改较为频繁,以期改变乒乓球在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但也确实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乒乓球健儿及运动科学家等相关人士针对每一次规则的改变均作了大量详细工作,从而使得乒乓球队能够不断适应新规则,始终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
        1.乒乓球的发展历史
        关于乒乓球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其发源地是英国,据称乒乓球是作为家庭游戏在餐桌上诞生的。当时的人们在餐桌中间摆上一排一掌高度的障碍物,用书本大小的木制品当球拍,而球则不是现在常见的塑料空心球,是橡皮质地的实心球。从英文名字来看,乒乓球其实就是桌面版的网球。从乒乓球诞生开始的几十年后,乒乓球运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则也越发完善。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1926年举行,主办方是英国。当时的锦标赛还比较简陋,规模较小,比赛形式上仅包括男单、男双、男团、女单、混双及男子安慰赛六项,此后一直沿用到第十五届锦标赛。在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出现后的二十一年间,乒乓世锦赛每年举行一次,后来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2.乒乓球规则的演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世乒赛男团采用九场五胜的赛制,女团采用五场三胜赛制。尽管男团比赛有利于不同国家及团体之间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团比赛因为赛时过长使观众提不起持续观看的兴趣。为了使乒乓球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国际乒联在第四十届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男团赛制改为五场三胜制的决定,随后又在1992年将男团比赛改为单打方式的五场三胜制,此制度在第四十二届锦标赛上实行。到了四十四届世乒赛,女团也沿用了与男团相同的赛制。二十一世纪之初,针对赛制的细节又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的每局21分改为每局11分,发球从5球一轮改为2球一轮,单项赛与团体赛分别改为七局四胜及五局三胜制。2005年,竞赛编排改为根据选手的世界排名进行编组,从而减少了同一国家或地区垄断前几名的情况发生,对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起到了一定作用[2]。另外,乒乓球规则在这些大的变动之外也常针对技术细节进行小的更改,从球拍的规格、球起手的高度、球的大小乃至发球或竞技时的动作细节都有要求上的变动。
        3.乒乓球规则演变对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响
        3.1赛制变化
        随着赛制从21分制变为11分制之后,发球也从5球换发变为2球换发。这样一来尽管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减少了,但也同样失去了试探性及诱惑性进攻的机会,同时也使发球抢攻的战术面临极大的威胁。但除此之外,也对运动员发球的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促使运动员自发性的强化自己发球的技术。赛制的改变也使战术打法产生了相应变化,因为单回合得分制度及换发球数的减少,促使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采取更具攻击性的战术。但在实际比赛中,主动进攻的战术虽然容易得分,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也较大;而稳扎稳打的战术尽管不会贸然丢分,却必须抓住对方的失误创造自己得分的机会,在整个战术层面陷入被动。

因此,在赛制改为11分后,可以看出乒乓球竞技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比赛中仅仅依靠某种战术打法已经行不通,运动员必须根据赛场上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打法。此外,因为分值的减少,使得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对每一球都保持高度重视,因而赛制的改变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注意力等也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同时也提升了乒乓球竞技的激烈程度与观赏性。
        3.2球拍规格变化
        在所有乒乓球规则的演变中,球拍规格的演变对中国选手造成了最大,也是最为不利的影响。球拍规格的变化使中国选手运用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能力大大受限。在比赛过程中,正胶快攻的打法因为球拍的变化无法再发挥作用,发球的突然性被削减,导致对方回球的难度大大降低,使中国选手又失去了一个技术优势。尽管球拍规格统一有利于世界范围内乒乓球技术的同步,但此前具有这方面天赋且消耗大量资源进行培养的乒乓球运动员只能被迫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前所做的努力统统白费,一旦运动员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只能被迫退役,提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造成资源及人才上的严重浪费。
        3.3发球规则变化
        乒乓球规则的演变还体现在发球规则的演变。新的发球规则要求运动员不能背对对方发球,即发球必须满足无遮挡前提,此外抛球的高度也被限制在16cm以内。这种发球规则的实施使得比赛双方均能看清楚发球的过程,对球旋转、落点等要素的判断更准确,从而能执行更有效的进攻或防守措施。此外,新发球规则通过调节其可视性提升了接发球的成功率,减少了发球得分的情况,从而使得比赛的观赏性得到增强,这种情况对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也产生了一定效果。此外,发球动作的可视也使裁判对判罚的评定有更直观的依据。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那些擅长“发球得分”的运动员而言,这种规则上的更改使他们失去了一部分优势,因为丢失了一个“杀手锏”,造成这些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只能被动调整自己的技巧与战术,以顺应相应的规则。使发球具备可视性对这些运动员的影响虽然没有球拍规格对中国运动员的影响那么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挥,需要他们重新按照规则调整自己的技术,强化发球为对手带来的威胁,并做好应对对手反扑的准备。
        3.4比赛用球变化
        比赛用球的规格也在乒乓球规则的演变中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重量与直径两方面都有所增长。对于乒乓球运动而言,球直径的增加意味着与球拍接触的表面积增大,同时球的体积也增大。而重量的增加也造成运动员在进行相应战术动作时,对角度及力度的调整亦要做出变化。
        球规格的变化在技术方面造成的影响在于,球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动能,因而对运动员的力量及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明显的影响表现在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以保证失误率较低为前提,以力量控制好球的落点、节奏,从而实现打乱对方战术,为自己创造优势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球变大对运动员的相持能力也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另外,球变大使得弧圈球打法变得更难对付,因此运动员还需提升对付弧圈球的能力,将防守与进攻进行有机结合与交互,实现进攻与防守之间的无缝衔接,也就意味着运动员的灵敏、耐力等素质同样需要做出相应提升。因而可以看出球的规格变大,对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及技术产生了更高要求。
        结语:具体规则对运动形式及内容有相当严格的规范作用,因此如果规则出现演变,势必会带动运动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国际乒联针对乒乓球的规则所做出的修改,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运动员的发展,但其本质是为了乒乓球技术的革新以及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因此运动员在面对规则演变时,正确的做法是顺应规则改变自己的战术及技能,以期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宏.乒乓球规则演变对技术发展的影响[A].才智.2016,(7):349
[2]姜珊.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对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影响[A].当代体育科技.2017,(9):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