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语是听力障碍,听力损失严重者之间的语言,听力康复教育是针对听力损失不严重或在一定分贝内的儿童进行专业化的语言康复训练教育的活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多数针对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教育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多数依托于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而特殊教育学校多为听力损失严重甚至完全损失,极少或无语言交流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语言康复教育,难免会受到手语的介入,手语介入语言康复教育过程中,对康复儿童的语言康复的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值得我们探讨。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对手语介入康复教育过程的利弊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对于听力损失在一定范围内的儿童来说,手语的介入,在他们的语言康复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手语 语言康复教育 听力损失 介入
手语是听力损失严重或完全损失的学生和人群(我们通常称之为聋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沟通方式,是听力损失严重或完全损失者认知、感知、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途径,如我们健听人的语言般重要。而听力语言康复是指通过听力语言训练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刺激,从而建立次联系,逐渐形成听觉的一种训练。针对的是听力未完全损失儿童,多数是指听力损失不太严重或在一定分贝内的听力障碍儿童,我们也称之为康复聋儿。针对该类儿童,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借助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恢复一定听力,并掌握基本健听人群的语言,最终融入健听人群中的社交、生活、娱乐、学习等圈子。目前国内多数针对康复聋儿的言语康复教育,多数依托于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依托于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以部或者是班为单位开展语言康复教育,但是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多为听力损失严重或完全损失的学生或者是智力障碍的学生,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开展聋儿语言康复教育,是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这样的影响是利还是弊,值得大家的探讨。
一、语言康复教育的目的
无数的实践证明,康复聋儿与健听儿童相比较,在认知感知、沟通交往、生活学习及社会生存等方面的发展都存在较大的茶差异,比起同龄健听儿童来,康复聋儿在的这些发展都低了很多,且发展过程缓慢,主要表现抽象逻辑思维、想象认知水平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通常被认为是听力损失带来的语言发展不良。而让康复聋儿学会说话,能用口语与健听人交流是教师、家长、以及康复聋儿自身的良好愿望,也是语言康复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语言康复教育现状
语言康复教育需要专业的昂贵的设备,且需要特定的场地和办公场所及专业教师,目前因投入的资金偏大,故社会上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机构少之又少,而康复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等又不能等待,所以国家目前的语言康复教育主要依托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是正常学校的特教班来开展语言康复教育,依托医院设立专科部门有限制性的开展极少数的康复聋儿的语言康复教育,但最主要的还是依托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三、手语介入语言康复教育的利
手语对于康复聋儿来说,是最亲近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更容易掌握的一种交流方式,加之康复聋儿的教育教学放在特殊教育学校来开展,特别是含有聋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交流时,更能达到自省所需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在教育教学中加入手语,在一些年级段和学科上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康复聋儿的语言发展最佳时期多在学前,主要存在再家庭范围内,以模仿、自创为主,而家长缺少专业锻炼及时间训练,故学校教育无法在康复聋儿学习语言最佳时期介入,所以在康复聋儿进入学校以后,手语教学会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课堂目标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手语介入语言康复教育的弊
手语,是聋人群体的第一语言,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我们健听人群的语言一般,可以算是聋人的母语。很多人都认为,既然手语是聋人的母语,能交流思想表达情意,那么手语和有声语言的地位是同等的,不应该把有声语言置于手语之前,且听力丧失的人群包括康复聋儿,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聋人,他们就该使用手语。这是现在西部地区多数家长甚至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理念。
(一)手语本身的局限性。
语言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及世界观,都限制在他们的语言框架内,语言对思维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且手语生动形象,能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目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一是语言康复的对象,只是听力丧失,而不是全失。二是聋人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及其少的一部分,最终,他们要回归这个以健听人群为主的社会生活中,手语如同及其稀少的外语,在这个以有声语言为主的世界,交流起来是及其困难的。加之手语本身组合简单,形式较少,词汇量极其有限,使用手语难以表达复杂和较为抽象的思想、概念和情绪,会很大的限制更抽象、更高级更具概括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在融入健听人群中的时候,语言形式传达能提高效率,手语的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融入的难度加强。三是手语缺乏语言的参与功能,主要依靠视觉和肢体动作辨别及感官来获得信息进行思考,这样的思维是形象性和片面性,从而带来的是直接影响听障儿童的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
(二)手语作为语言康复教育教学语言的局限性。一是目前基于特殊的环境或者是客观因素的制约,康复聋儿的教学是介于有声教学和手语教学之间,而这样的教学直接带来的是对康复聋儿的语法混乱。康复聋儿的教师是在有声语言的环境下学习的手语,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我们健听人群的有声语言的语法法则,遣词造句难以剥离有声语言的法则,即使是长期任教的教师,也不能将两者的语法分开来教学,故给康复聋儿带来的是健听人的语法及手语或者说是聋人的语法的交错,导致康复聋儿的语法在两者之间交替混乱。二是手语会影响康复聋儿的书面语能力的发展,聋人的书面语来源于手语,如同健听的书面语来源于有声语言一般。基于手语自身的局限性,和单一、片面、词汇量少、人称指代不清、语序颠倒等特征,手语直接介入康复聋儿教学时,直接导致的是康复聋儿的书面语随手语前行,变为单一、片面、表诉不清和颠倒混乱。三是手语介入康复聋儿的康复教学中,会直接影响康复聋儿与健听人的沟通和自我发展,手语和健听人之间的沟通是浅层次的,表面的,这样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从现在的教育教学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包括坚持口语教学的康复聋儿)掌握的知识和对文章、生活感知、情感表达、社交等方面都是远远弱于同龄的健听人群,年龄小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十余岁的的健听人,在这些知识上的掌握都远远超过,这些都是手语不能达到的。
(三)康复聋儿对手语的依赖性。基于手语自身对聋人的适应性、使用性及快捷掌握性,聋儿更加容易接受或者在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及有声世界对手语和听障人的潜意识排斥下,导致康复聋儿及听力障碍自然而然的让康复聋儿更加倾向手语的交流。
康复聋儿在周边环境的影响及自身心理上和健听人群的疏远感的影响下,导致康复聋儿更愿意接受手语而拒绝有声语言,但是,我们认为康复聋儿甚至是聋人,他们的成长及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回归有声语言社会,特别是对康复聋儿和听力为完全损失的人来说,学些和掌握有声语言是必须的,这久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使用口语教学,要求我们用健听人的有声语言教学方法对康复聋儿进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因为康复聋儿的听力损失,成效会很慢,甚至没有一丝成效,但是作为康复聋儿教育教学的教师、领导者及家长,不能放弃,如同健听学生学习英语一般,不能因为难学,难懂,影响正常教学而放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就能达到我们回归融入有声语言社会的目标。
综上分析,我们觉得,手语介入聋儿语言康复教学,因手语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以及我们对聋儿康复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弊大于利。所以,我们认为,在针对康复聋儿的教育教学时,应当坚持标准的口语对聋儿进行康复教育教学,并创造条件,让康复聋儿有更多的时间及条件接触或融入有声世界的社会之中,也让语言康复教育回归有声教育,真正达到康复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璇.浅谈手语对聋儿主流语言学习的影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年1期。
2. 余晓婷.上海低年级聋生掌握中国手语语音学结构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陈穗清,张积家.?从新的语言关联性理论看语言对听障人群认知的影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8。
4. 童琳.?关于聋人汉语学习性质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16,(17)。
5.刘慧.?听障学校职专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学周刊B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