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林国海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林国海
[导读] 通过教育理念的塑造,行为认知的规范,帮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完善心理建设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普适性认知教学开始转变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价值的培养,生活和教育的相互结合,让学科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高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认知,抽象化的情感价值培养,通过和生活化教学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可以直观的理解,通过教育理念的塑造,行为认知的规范,帮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完善心理建设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教学中,道德和法治的教学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情感共鸣,加强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和理念塑造,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观念灌输而忽略了生活化教学的情感共鸣,理念价值的塑造缺乏真实的情感培养,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和实际生活的结合,教育理念的塑造,两者在教学中将理念塑造具化到日常行为当中,在生活教学中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认知培养。
        一、创设真实的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情景环境,将教学内容融于情景设置中,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在真实的生活情景模拟中,将枯燥的知识变成直观化的感受,学生在情景中分析,归纳和总结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主动的接受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道德和法治课不再是单一的讲学,而是通过生活化情景,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价值观念的认知分析,同时深刻理解课本上的价值观念,在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生立足于教材,践行在生活化情感培养中,近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道德理念价值的认知,比如在“家的意味”的学习中,本章节的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设置真实的情景模拟,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分享和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亲情瞬间,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推行情感价值的塑造。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的价值引导,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入初中之后,初中生的心智是不断完善和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化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式教学,根据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课本进行理念塑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心理建设,观念塑造展开教学,教学并不是独立在课堂之中,而是和学生的体验相互结合,有助于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将内容渗透到生活之中,利用文本知识,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生活和文本的相互印证,深化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三、参与生活实践
        理念教育和价值思维最终都是以行为方式为目标导向,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生活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近一步丰富思维认知。道德与法制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追逐成绩的提升,而是通过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进行行为塑造,最终以实践运用为主的成果导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公益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理念行为,体会和感悟情感价值对于自身行为的塑造,比如组织学生对于孤寡老人的慰问,学生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将实践运用到生活中来,道德教学形成了理念塑造,实践行为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建设。


        四、生活化实践作业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将学习的思想通过实践作业来完成对于课本的理解,作业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让家更美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日常的行为,让家庭变得更加的美好,比如一些日常的打扫和帮助父母做一些小事,在体力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同时这些日常生活化的作业,在生活中增强了对于学生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正面强化,塑造了学生的正确的行为价值导向。
        五、自主辩论探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到日常生活问题之中,通过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的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形式上的创新和创造。同时将社会问题引入到课堂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的知识立于生活和社会进行探究,在生活社会问题的辩论中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提升对于课本的理解,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在正方和反方的辩论中,通过不同思维角度方式的碰撞,在辩论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将生活社会的问题和教学内容结合,通过辩论交流性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的探究思辨精神,通过分析,探究,辩论建立积极的道德法治理念。
        六、创新教学
        教师要对教学形式和形容进行相应的创新,增强课堂中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立足于生活,以课本知识为例证,吸引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教学不局限于单一的讲学,而是充分注重对于学生多方面情感价值的培养塑造,比如在“认识自己”一节学习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心理和思想具有很强烈的波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困扰,通过互动交流,形成学生群体的内心共鸣,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创新的教学摆脱以往的说教,而是基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特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情感认知。
        七、结束语
        道德和法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更容易贴近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理念教育和生活互相印证,帮助学生完善心理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以教材例证生活问题,让知识学习变的生活化,同时在生活学习中进行行为理念塑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英.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 甘肃教育, 2019(13).
        [2]杨振强. 浅谈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以八年级《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学为例[J]. 教师, 2019(4):89-90.
        [3]刘涛.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学生法治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8):5-7.
        [4]王建娅. 做一名新时代的“三得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三得”中趋于高效[J]. 天津教育, 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