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之花 缤纷绽放 ——核心素养下小学中段学生朗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林慧玲
[导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摘 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朱熹就非常重视朗读,强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通过规范朗读,反复实践,培养语感,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关键词】小学中段 朗读教学 精神享受  方法探新
        新课改以来,新理念、新策略不断涌现,近些年我们小语界也一直在反思,呼唤朗读回归,期待“班班有书声”,寄望于更多的语文老师不断精进,来指导训练好孩子的朗读。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大家一致好评。其实大众对《朗读者》节目的好评,首先是因为从中感受到了“美读”的魅力。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沉闷,缺少美感?我们正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思考朗读教学的引导和探新。
        一、课堂朗读的现状
        (一)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之前没有明确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及时反馈评价,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就收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满堂灌课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充分,“雁过无痕”,朗读来去匆匆流于形式,没有具体展开。学生对文本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含的思想情感等,就无法亲自去品读。
        (三)朗读的形式很单一
        常规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里,除了齐读、自由读的形式外,被指名读的孩子总是少数。在课堂上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真正的效果并不理想。
要么望文生畏厌学倦怠,要么静如止水平淡无奇。指读、唱读、读方音等问题难以纠正,添字、漏字、错字、断句、连句频繁出现。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是阅读的基本功,朗读教学是语文的基本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朗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书声琅琅的校园,班班有书声,无论是晨读还是课堂上,朗读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过程。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朗读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来自文本。朗读得法,读出文本的味道,能很好地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贾志敏老师说:“学生通过读,眼到、嘴到、心到,是思维的训练,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手段,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有效途径。只要多读,语言积累得多了,语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旦有了语感,就打开了语文王国的大门。
        (二)朗读有利于激发情趣,发展学生智力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独具魅力的朗读正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中,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把文本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缓缓注入学生心田。不但丰富了文本,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掀起学生情感波澜,更真切地感知文本。
        (三)朗读是获得思想熏陶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明确要求中段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有效的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特点,掌握语言的规律,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朗读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对文本所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言”为心声,没有感受的语言是死的语言。当我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感受越深,朗读的收获就越大。有了感受的朗读,心灵才能得到滋润生长。走进语言,用心感受语言的温度和生命力,和作者进行有效对话,和语言进行亲切对话,这样的语文课堂肯定是高效的。
        三、朗读教学的探新
        针对以上课堂朗读的现状,为了让学生能因为朗读而充满灵气,课堂因为朗读而彰显灵动,特对课堂朗读教学进行初探。
        我十分赞同于永正老师的话,把课文读好了,至少能少教三分之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是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我们也常常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项基本的要求呢?
将以本人在部编版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作以下阐述:
        (一)明确要求 示范引领
        引导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不指读,眼睛随着字行转;
2.要朗读,不唱读,不回读;要读准字音,不读方言;不漏字、不加字,不错字;不断句,不连句;
3.根据文本读出不同语气,读出不同感情。
        中段学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有意想象的好时期。指导孩子通过标注停连符号、重音符号的方式,读出轻重缓急的变化。提示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因为只有文字中所描绘的情景仿佛浮现于眼前,才能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最美语言。
        老师重视朗读指导,在常规课上,在导入课题后,先范读课文,接着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要求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读过两遍,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大意,也多半扫清了字词句理解的障碍,学习的难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降低。


        如课例《燕子》:
        教师先范读: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我抓住燕子的动作“斜飞”“横掠”“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聚焦燕子的特点,并读出燕子飞行速度快的特点,进而感受燕子外形的独特之美,感受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听完老师范读,孩子们争相朗读展示,其中一个孩子抓住“叽的一声”,不但读出了燕子飞行之快,也读出了燕子飞行的声音之美。孩子们的朗读热情得到激发,他们脸上出现了活泼可爱的笑容,就如同燕子一样给这美好的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再如课例《荷花》:
        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为了感受荷花“翩翩起舞”的美,我用舒缓的语调引导孩子:一段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1. 角色体验,个性朗读。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朵荷花,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最美。于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我突然发现其中一个女孩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身姿在轻轻摇摆。朗读结束时,我情不自禁地问她刚才为什么闭上了眼睛,她说读着读着,就陶醉了,所以闭上了眼睛。闭上眼睛时,感觉自己就是那朵荷花在微风中摇曳。情到深处自然鸣,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朗读不仅是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已然是一种美的享受。
        2. 激发情感,全班诵读。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展开想象,化身荷花的‘我’可能在做什么?或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感受想象化身荷花之趣,深入体会这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指导学生把心中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以体验促朗读,以朗读促体验。于是打开背景音乐,让这“一池”的荷花随风“翩翩起舞”。
        (二)多元朗读 读出精彩
        教无定法,朗读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慢慢提高的,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更多更好的朗读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分享读,表演读、跟着领读员朗读等形式。示例:
1.合作分享,朗读飞翔
        尝试在小组合作里,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成为朗读者。四人小组,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编号,轮流当组长组织朗读。组员们围坐一起,由当天的组长根据课文的自然段数相对平均地分给每个组员相应段落。四人轮流读,于是人人都是朗读者,每个朗读者都拥有三个听众。组员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点评,并记录组员的进步和改进方向。
2.争相领读,朗读齐放
        中段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也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朗读者,教师要相信孩子,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去成长。每一个读得认真、为领读有所准备的同学,都可以成为领读小老师。随着朗读激情的高涨,当孩子们都在为成为领读员、朗读者而努力时,你听,全班的朗读水平正偷偷地在改变。 
        (三)及时评价 有效激励
    在培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及时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倾听学生朗读时,可以巧妙渗透朗读技巧指导,在肯定中及时鼓励表扬:“读得真好,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的画面。”“听你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再读一次!”“你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你的声音很好听,如果在……这个地方加重读就更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让学生通过朗读真正地明白汉语言的音乐之美,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知语文的魅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愿意我的孩子们手捧书卷,陶醉在朗读中。朗读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生活方式,走进语言,每个孩子都是朗读者,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耐心等待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颖.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7
[2]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26(05):108-112
[3]齐敏.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6):140-141
[4]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M].教育革新,200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