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苏东坡的平生经历,其行为处事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词作方面,苏东坡形成了三种思想融会贯通的创作方式。本文以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主要蓝本以及对当今产生较大影响的注本为参考对象,将苏东坡生平事迹以及词作中体现儒释道思想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整合,进而映射出苏东坡的情感思想。此外,本文不仅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分别对苏东坡及其作品产生的影响,也对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后对其影响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究。
关键词:苏东坡;儒释道;作品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全才作家之一的苏东坡,其大量诗词作品均透露出丰富独特的文学底蕴,并以此在北宋文坛当中取得了极大成就。纵观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不因仕途沉浮自怨自艾,也不因生活无常而自暴自弃。面对顺境时报以淡泊之心,面对逆境时报以从容之心,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指导与影响,使其心态淡泊从容,作品旷达乐观,并形成了融汇贯通的创作方式。
一、儒释道思想对苏东坡思想的影响
苏东坡一生命途多舛,其思想轨迹可梳理为三个时期:(1)儒家思想主导:被贬黄州前,苏东坡正值壮年,且其思想较周边文人墨客更为早熟深远,因此刚步入仕途之际意志昂扬。由于苏东坡早年接受儒家思想的经典教育,其性格坚韧不拔且理想远大,此外,他常以儒家道德为规范并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处事,对于事实政治,他侧重于考察分析,因此他做出的许多改革方案都做到了切实为民,该时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其决策的主导地位【1】。(2)释道家思想主导: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后,仕途开始跌入谷底,被贬至偏远的黄州,其心态从最初的惊魂未定到担忧自身仕途命运,再到对家人的惦念。虽如此,苏东坡在黄州的五年期间并未封闭自我,消极避世,而是转变心态,从苦闷到寻求超脱。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上看,均为出世遁世,且两者与苏东坡的出世思想互相融合,不分主次,纵然此时道家思想作品较多,释家思想的作品屈指可数,但释道思想仍为主导思想。(3)儒释道思想融合:苏东坡的仕途于元佑时期再次崛起,该时期也是苏东坡仕途当中较为顺畅的阶段,苏东坡身上表现出纯粹的“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并于该时期将三种思想逐步融合为一体。随着仕途生涯的发展,步入老年的苏东坡再一次遭遇了变故,此时苏东坡已处变不惊,并真正实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
二、儒释道思想对苏东坡作品的影响
(1)儒家传统文化
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被贬黄州前,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儒家思想较为明显。其中苏东坡的作品中对于儒家传统文化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作品为《水调歌头》,该作品中苏东坡关心百姓,顾及情义不忍兄弟分离。此外,苏东坡作品《浣溪沙》中,对于儒学思想的体现,也较为明显【2】。
(2)道家超凡脱俗
由于苏东坡八岁时的启蒙老师为庆天观道士,因此青少年时期的苏东坡便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并将道家思想融入到其作品当中。他崇尚自然,不在乎个人得失,对于物质方面也无欲无求,且随遇而安。苏东坡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表现较为明显。之后,苏东坡被贬至黄州,遭受了人生中首次重大的打击,但迎来了创作的转折点,其中能代表道家思想的作品主要有《定风波》、《菩萨蛮》以及《西江月》等,《菩萨蛮》中苏东坡对日月以及红尘遥寄向往与憧憬,基此排除自己的郁闷与痛苦。
(3)释家虚空遁世
苏东坡经常参禅悟道、参加各项佛教活动,并对佛教有着独特的见解与看法,元佑期间,苏东坡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历体验,并多次频繁接触佛教活动。因此,释家思想已成为苏东坡自身修养的升华,其作品中对于释家思想的流露在老年时期较为明显。说明他已将释家超然脱俗的思想融入到自身思想之中,并构成了新的境界,对其作品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儒释道思想相互渗透后对苏轼及作品的影响
苏东坡面临再次被贬的经历,其心境受到儒道思想以及早年被贬的影响,已达到豁达的境界,并实现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苏东坡的这份超然脱俗兼顾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流露出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旷达情操以及君子情怀,以及体现道家思想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超凡脱俗的态度,还有释家崇尚感悟、看透忧患的思想。苏东坡对于儒释道三种思想的融会贯通,还体现在《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上。苏东坡在经过深度思考后,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整合与摒弃,并将儒家思想的济世救民,心系天下与道家思想的旷达乐观,超凡脱俗以及释家思想的虚空遁世,无执无妄融合于一体,将苏东坡的坚定乐观、豪迈旷达表现得淋漓尽致【3】。
四、结束语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与成就均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融会贯通进一步体现了苏东坡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苏东坡开拓进取,直面人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他旷达乐观,心无执念;在释家思想的影响下,其解脱涅槃,顺其自然。这些思想对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苏东坡的作品中将这些思想流露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
[2]黄任远.试论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J].文学教育(上),2018,(1):42-43.
[3]张永芳.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9,(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