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李秀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与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其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规范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在小学时期便要加强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文章当中便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引言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投放大量的精力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虽然学生已经开始明白事理,但是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智畸形发展,最后很有可能会让学生走向歧途。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方向的培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将书本当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具体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外界的事物认知还较为简单,但是到了三年级,经过一二年级时期的锻炼与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认知体系,也能够进行初略的善恶判断,理解能力也较之一二年级有了很大的成长,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些许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从这些内容中进行筛选与优化,选取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能够认知的生活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开展生活案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来演绎生活当中的场景,之后再从中挖掘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化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以此来夯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在《父母多爱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预设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图片或者是小视频。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父母与孩子到超市当中购物,孩子想要购买大型玩具,但是孩子家中已经有了许多新玩具,最后父母并没有给孩子买,孩子十分不高兴。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己进行场景分析,问学生为什么父母不同意给孩子买玩具呢?是不爱孩子吗?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了讨论,很快便发现了教师给出的提示,认为可能是孩子家中的玩具过多,而且都是新玩具,不应该再买了;是孩子的年龄过小,并不适合玩大型玩具等。

通过这样讨论的形式,学生对于场景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之后教师再从中进行解说,带领学生进行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分析,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场景当中所蕴含的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深度。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虽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是以普遍的情况来设定的,但是每个地区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与学校所处的地域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学目标的科学化、生活化。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校园》的知识时,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寻找校园的可爱之处,让学生注重校园文明的建设和秩序的维护,真正做到保护校园和爱护校园。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进行校园观察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搜集,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演练,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校园文明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和纠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深度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让学生在校园文明秩序的观察和讨论中获得活动参与度和热情逐步提升,这样学生的认知也会得到提高,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训练生活化
        教学并不单单是进行知识学习,还要做到内容融会贯通,真正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因此教学顺联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来设定训练内容,并融合进生活化的内容,使其真正的贴近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真正的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行社会体验,通过真实的情境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然,在内容的选取方面,训练内容和题型要合理选择,注意创新度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认知,而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状况,尽量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更为有效的锻炼。例如带领学生们到博物馆参观,国宝陈列成为孩子们“好奇心的陈列柜”,文化瑰宝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路径”。孩子们在课程中能够深刻的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其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
结语
        生活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在生活中夯实,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210.
[2]胡立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0-71.
[3]周巧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3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