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村级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 ——以苍南县 Z 村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陈忠巢
[导读] 苍南县Z村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
         苍南县Z村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把牢政治方向,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档案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有效的服务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一、党建引领,让档案工作根植红色基因
        苍南县Z村的档案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本村党支部加强党建,成为乡村治理的战斗堡垒。2008年,“桑美”台风袭击Z村,损失惨重。为了改变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提升生活品质,党支部带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相机而动,启动旧村改造。本村为了配合“桑美”台风袭击后旧村改造中的基建档案的保管,初创村综合档案馆。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本村按照《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分问题结合年度归档整理,档案分类数量及保管期限和电子档案情况为(略)。共数字化加工处理纸质档案10.5多万页,形成电子档案61.5 GB,另外还征集收藏了一部分乡邦文献资料,例如宗谱等。配备恒温空调机、防磁柜、去湿机、温湿度记录仪、防水窗帘、灭火器等专用设备以达到档案的八防要求。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担负着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本村充分挖掘档案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好用活身边的宝贵财富,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守护好我们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守护好我们创业的历史,建好用好档案馆这个学党史学国史市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改革创新,让档案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借“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劲东风,本村一是本村创办了县首个“最多跑一次”村级代办点,在村民中心设置了“长三角一体化”“一网通办”便民服务终端,可以办理综合信息等查询业务,出具无房产证明、人口基本信息证明等一系列证明材料,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保年审等手续,让村民在家门口办事;二是本村还设有首个“市村一体化”档案管理系统服务端口,通过政务网专线、短信验证、公安人脸识别与身份证识别、水印防伪、电子公章等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了安全管控,结合“跨馆查档”系统及时完成“远程调档”工作。确保村民不出村,可以及时查询与本人相关的任免、表彰、经费、房产、拆迁、土地延包、山林定权、地籍等档案信息,第一时间拿到具有法律效用的档案证明材料,真正做到了“安全高效便民”,始终做一个改革先行者。
        三、发挥实效,让档案工作助推有效治理。
        本村围绕档案运用的效用,从应用的角度倒推档案室建设,注重法定效益,解决基层治理中遇到的难题。村情档案资料全、历时久、保管好,为农村个人宅基地分配、办理合作医疗保险、村财务收支等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提供了准确依据,改变了以往凭记忆、凭口头的办事习惯,在群众有矛盾、有争议时,可以通过查阅档案来弄清事实,解决问题,有效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村档案室的建设积极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收到明显成效。

这里有中对口村的四个案例,说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利用室藏宗谱、碑志、方志等档案为县文史界编纂文史资料服务,为苍南县村社规模调整提供地名决策参考。由于在以往的村居调整实践中,出现了地名命名的纠纷,所以县第十届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选择在2019年集体编写《苍南地名溯源》,准备赶在苍南县村社规模调整工作启动之前交出初稿,提供村名命名服务。与本村有关的一则题为“Z村地名溯源”的地名文史材料编写,就是充分利用本村档案馆的室藏宗谱、碑志、方志等档案。
        这一则地名资料的编写丰富了地名知识,同时也解决了今后可能发生的民间一些与地名有关的纠纷。县原计划将Z村与邻村合并,后来因为本村发展的需要改变了预定的村社调整方案。假如两村合二为一,我们将向地名办要求恢复两村共同认可的“碓口”古地名。
        案例二:利用村民许某教“分家书”为解决许某候、许某在兄弟分新房指标争议纠纷一案提供原始依据。同时劝导兄弟和解,重归于好。在农房集聚工程分房指标的分配中,长兄许某候占有了父亲许某教自建的旧房大厅(注:苍南人多数系福建移民。浙南民居仿造闽南民居建筑风格,在一栋中间一间设大厅,用于祭祀、家族议事厅等公共职能,为一栋业主共有)本应由兄弟二人均有的份额,引起小弟许某在的不满,一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争执不下,小弟气不过要诉诸法律,由法庭裁决。这时候,本村根据村档案室藏的一份2010年父亲许某教申请保存的一份“分家书”复印件,作了有效调解。
面对这件“分家书”,兄弟互相作了让步,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惨剧的发生,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化干戈为玉帛。
        案例三:利用县馆复印归档的室藏地籍档案,解决了村民陈某镜的历史责任田的承包权的上访案。陈某镜来村申诉说自己的没有责任田,要求恢复承包权。村干部一头雾水,他怎么没有责任田呢?是不是弄错了?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陈某镜于是多次到有关部门上访,村档案室查阅了历史地籍档案,发现陈某镜于1993年办理了农村户口转蓝印居民户口手续,按规定来村里签署了《放弃责任田承包权的协议书》,村里按规定把他放弃的责任田收归集体再转包给其他村民。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不能通过恢复他的承包权。陈某镜便打消了恢复承包权的主张,一场久拖未决的信访案顺利解决了。
        案例四:利用室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意见书》,解决了农房集聚建设用地拆除的吴厝13间民房的集体上访案件。村农房集聚建设用地急需吴厝13民房拆迁。原13个业主农户都愿意参加农房集聚。但临拆迁时,个别村民想要争取最大赔偿利益,无法谈妥,拖延了一、二年,影响了基建的进度。村代会表决通过时,13户业主农户中也有3个正式代表参加村代会表决,在1人表示反对无效的情况下,形成同意拆迁的表决意见书。在拆房之后,个别村民通过媒体和法律的途径维权,还集体上访,经村里施加压力。面对媒体,我村查阅村代会档案,找到这张村代会表决意见书,要求媒体公平公正报道事实,并按正常拆迁赔偿标准支付了赔偿金,平息了一场集体上访案件。
        档案管理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本村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将村档案馆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智慧型村级档案馆,为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平安村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陈忠巢,男,1968年出生,中共苍南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高级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