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黄俏燕
[导读] 本文将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侧重于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单纯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相较而言,强化学生解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培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性成长,一方面还能有效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对此,本文将对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侧重于强调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重要性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对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更多强调的是数学知识理论或是解题流程等方面的讲解,对解题思维、数学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处于相对忽视的状态,使得部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日常的解题过程中亦会出现各类问题。对此,本文将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出发,浅谈数学教学课堂的具体优化措施,促进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
        一、课前导入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激发,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针对这一点,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意识。对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注意事项如下:一是目标的确立,教师需要明晰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意识;二是时间的把控,情境的构建只是一种教学辅助,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避免教学进度被拖慢;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自身,对此,数学教师应当明晰学生主体地位,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图形》中《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章节时,针对于问题情境的构建,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数学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有个清晰的了解,明晰教学的重点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其次由于问题情境构建于课前导入环节,数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答图片中都包含有哪些图形,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数学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如“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似之处在哪里?”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课本找寻答案;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营造适当的问答情境,让学生通过问答的方式,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提高[1]。
        二、课中展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用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而学生解题能力的进一步成长,适当的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组织适当的实践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时间的把控,应当基于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并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以实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整体性提高;二是实践内容的选择,关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内容侧重于相关问题的解答,对此,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问题时,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最为适当的问题;三是实践方式的选择,单纯的习题练习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上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实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成长。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多边形的面积》中《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首先数学教师需要明晰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对此,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其次在选择完小组活动的实践活动方式之后,数学教师应当将学生划分为适当的小组,小组成员控制在适当的人数,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再者在划分完小组之后,数学教师应当提出相关的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教材中选择一个问题,相较而言学生的接受度会更高;最后小组活动完成之后,应当让学生将所得答案分享出来,并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评价[2]。
        三、课后组织拓展课题,拓宽学生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体系的构建,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夯实基础。想要实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成长,就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之内,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些课外拓展学习内容,用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力,小学阶段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组织拓展课题时,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文字作业引导;二是课题的选择,数学教师应当对课外实践课题难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保证其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数据的处理》中《扇形统计图》这一章节时,针对于课后拓展课题的实践,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数学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问题,如“身高数据的统计应当采用哪种统计图?”或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统计图?”;其次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学习,或是自己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而与家长一起学习的方式则能够有效家长的教学作用,实现度学生的全面性培养;最后为保证学生切实的完成课外拓展实践活动,数学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回答,并对优秀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整体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促进探究能力的提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探究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流程的方式,将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化活动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实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正保.谈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81.
[2]高尚文.善用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J].学周刊,2019(32):26.
[3]陈金花,崔涛.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华夏教师,2019(13):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