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小学教育改革脚步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应用在了实际的小学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到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才能够在本质意义层面提升小学课堂的有效性。由此,本文着眼于这一时代发展的需求,探究在这一需求背景下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以期能够对未来小学数学的教育发展做出帮助。
关键字:“以人为本”;小学教育;高年级数学;有效性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而言,由于小学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抽象性,致使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这一学科一直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如何提升实际课堂开展过程中的有效性,就更是小学数学教师为之研究的核心[1]。近几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到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为提升原有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机遇。
一、“以人为本”渗透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仅承担了提升学生生活能力的职责,同时也承担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的职责,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而言,科学的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到实际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2]。
二、“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如果想要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学生们的实际课堂反馈,进而确保实际小学数学教育的开展。
(一)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开展分层的教学
就“以人为本”思想在实际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的应用环节,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们的差异性和不同,通过完善实际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式,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升,进而实现提升整体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目标[3]。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章《圆柱与圆锥》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因为这一课程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圆》的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此,在开展这一单位的教学阶段,首先,教师可以在开展课程教学前针对学生们的基础水平进行考核,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回顾过去的图形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考核的结果将学生们划分为几个能力层级;而后,着眼于学生测试的结果,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层次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其能够在逐步的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对过往知识的考核,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们在以往数学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在后续《圆柱与圆锥》课程的开展中能够适量的予以弥补,以此提升实际课堂开展的有效性。比如,就这一环节,对于数学几何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教师可以将这一目标侧重于体现《圆柱和圆锥》问题的基础方面;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目标设计为要求学生能够针对相关“圆柱与圆锥”的基础问题进行应用解析等,让学生们在不同的目标中获得同样的数学能力水平提升。
(二)适量的拓展数学课堂的覆盖面,培养学生思维
纵观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比较侧重于基础知识,虽然能够满足小学生们短期的数学学习需求,但是,却很难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升学需求,由此如果想要在这一阶段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后续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就需要着眼于教材内容来进行优化,拓宽小学数学课堂的知识覆盖面,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增进学习兴趣,在本质意义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具备明确差异的多边形进行思考,让学生们通过对比提升对实际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们质疑解惑能力的同时优化原有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构建轻松、愉快的高年级数学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数学教育而言,提升课堂轻松、愉悦的氛围也是能够优化原有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之一[5]。由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平等的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们自由的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对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第二单位《位置与方向》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有关“位置与方向”的问题进行畅想和讨论,活跃原有的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提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同时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四)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
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为“以人为本”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由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们应积极的发挥这一教学优势,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去,以此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图形的运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图形的变化问题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弥补原有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图形的运动”问题理解的难度,从而提升学生们对于这一课堂的学习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开展已然成为了未来提升我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必然发展趋势,由此,教师应紧握这一特性,积极的开展教学改革,从而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欧菊芳.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78.
[2]郭书言.以人为本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44-145.
[3]蒋芳德.基于以人为本背景下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3):92-93.
[4]甘庆军.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4(12):93.
[5]陈若冰.以人为本 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