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最高要求,习作是写作在小学阶段的别名。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段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开展习作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让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法研究
引言
习作是语文课标的最高要求,是整体学科素养的体现,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不仅是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还是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小到请假条、邀请函的撰写,大到公文书写、著书立说,这些无一不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要求。 教师应该认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习作教学充分的重视,制定更加完善的语文习作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重视生活习作教学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习作也是一种艺术,它是语言的艺术,习作与生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生活的美学展现,是思维的凝练。要想提升习作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从生活的一点一滴融合习作教学理念,将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真切地结合起来。让现实生活充当学生的习作老师,在实践中丰富习作经验,提升自身的语文习作能力。比如,在《胜似亲人》看图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习作教学情境的方式,落实生活化的小学习作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他们特别感动。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话题进行探究,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接下来,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胜似亲人》这幅图中看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任务是谁,在干什么,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以习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索引,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经验,为接下来的作文写作活动打好基础。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应用有效地结合生活经验,还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2.优化习作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教学方法完善与否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科学方法,发挥想象力,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渐总结完善习作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1通过逐步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深入观察
比如,教师在进行《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就可以采取逐步深入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问学生这是哪里。去过天安门的学生一定会回答:“这是天安门广场。”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问学生天安门广场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安门广场上有毛主席的照片,有五星红旗,有石狮子。教师可以继续请学生回答,这些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回答,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石狮子很威严。教师可以请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狮子瞪着眼睛,张着嘴,微微歪着头。
到这一步,教师就已经初步达到了教学目的,成功地通过逐步深入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不过教师不能止步于此,在学生对天安门广场仔细观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习作任务,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
2.2激发学生进行习作的兴趣
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就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上。尤其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更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引线。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更自由的习作空间。传统的习作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给学生设置习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命题习作。教师预留的题目难以保证引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也就难免会造成习作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自由命题习作,不限主题,不限体裁。这样学生就能有充分的自由,针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习作。有的学生可能会记述一次郊游的经历,有的学生可能回忆起儿时在电视上看过的一部电影,有的学生甚至创作了一篇童话故事。教师需要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其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充分发挥想象力。
2.3营造良好的习作教学氛围
习作是语言能力的综合应用,进行习作是需要调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画面到文字的转化能力等。对小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综合应用并非易事,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的参与到习作教学中,不至于产生抵触心理,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习作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师给出学生“我家乡的四季”这一命题时,学生可能因为当下距离某一季节较远,而没有在脑海中勾起相关的记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将班级的某一个角落装点成某一季节的样子,来唤起学生的记忆,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习作。当某一学生对秋季的描述不太清楚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播放短片的形式,让学生对秋季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根据题目进行习作。
2.4进行习作教学反思
教师要在使用新的习作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时常反思自己,分析不足,及时改进。具有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该知道,就算沿用传统的、已经形成固定规律的教学方法,也要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更别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了。只有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才能让方法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达到更好的习作教学效果。然而,这种反思是双向的,教师不光要反思方法的使用效果,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自己的习惯。具体落实在习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习作中寻找瑕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修改,让习作更加优秀。
结束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应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考查。教师要想取得较好的习作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这一综合能力,就要在探索科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总结反思,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本文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融合几种经过实践考验、能够有效提升习作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广大教师从多个方面提供习作教学方法的参考,望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尝试、改进,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更加科学的习作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丽.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19(06):58-59.
[2]张冬燕.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法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