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设问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吴思乾
[导读] “核心素养”被专家们称为 “21世纪人才培养的NDA”。
        摘要: “核心素养”被专家们称为 “21世纪人才培养的NDA”。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早已走入初高中的课堂,作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有必要认识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设计出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设问”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师生互动与核心素养相润相通,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有效教学 ; 课堂设问策略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核心素养, 而课堂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有效教学。何谓“核心素养”,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形成全面发展的人。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素养。
        那么何谓“有效教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是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过程”将“正确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习得的素养”。 其中课堂设问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师生 “问与答”的 互动,并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习得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设问的质量、方式与技巧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课堂设问要讲究哪些策略呢?       
1.课堂设问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布鲁纳认为“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没有什么比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更重要的”。历史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的特殊方式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能力,反映历史教学的独特性。课堂设问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案例1:在学习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时,我们选择两种设问方式:设问①:河姆渡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什么?设问②:在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炭化稻谷说明了什么?比较一下:第二种设问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案例2: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我们也选择两种设问方式:设问①:直接问分封的对象是谁?诸侯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设问②:展示史料“克盉铭文—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的诸侯,管理从羌族……到微族的地方。”再问:克以什么身份成为燕的诸侯?克从周王那里获得了什么?克需要承担的义务有哪些?
        通过比较:设问①明显是死记硬背的,设问②更灵活的、体现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2.课堂设问要有激发性、启发性
        引进新知识点时,往往采用设问方式,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新问题上。教师的设问要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


        案例3:在学习“安史之乱”时,我们同样选择两种设问方式:设问①:直接问“安史之乱”发生于何时?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设问②:先展示材料:“唐明皇(唐玄宗)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 毛泽东语)。再问:为什么毛泽东会这样评价唐玄宗?请结合唐玄宗统治前期与后期的社会状况给予什么?设问②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兴奋点,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并形成客观评判的态度。
        案例4:在学习“大运河开通作用”时,如果我们只问“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容易在教材上找出答案,但却无法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我们先展示两首唐诗:胡曾的《咏史诗·汴水》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再设问:“材料中两位首诗都写到我国古代什么工程?两位诗人对该工程各是什么态度?你赞同哪位诗人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设问就能抓住教学难点,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课堂设问要讲究层次性
        课堂设问难度要适中,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引领学生发展进步。简单肤浅的设问看似热闹,学生却是空手而归。太难的设问,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造成时间浪费,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学科恐惧症。对于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拆解,分解成若干个符合逻辑关联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设问。
        案例5: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我们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子问题: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说明独立战争的性质?独立后,美国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又说明独立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因此,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通过拆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解决问题。
4、课堂设问必须是开放的,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有机统一
        我们曾经将那些慢慢思考问题的或不善言语的学生“善意”地撇到一边,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课堂设问的目的不是发现学生的弱点,而是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当我们提出设问发现学生回答困难时,我们就要考虑变换设问方式,这就是设问的课堂生成。在设问课堂生成时我们教师首先要克制住自己进行权威判断的冲动,倾听学生对设问的回答与思考;当发现学生回答的观点有错误时也要给予证实其观点的机会;并懂得追问,让学生完善其见解或观点;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回答进行概括总结。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向学生提出富于激发性的课堂设问,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设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2.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作者:林崇德;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3.《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钟启泉;出版时间2018年09月20日
        4.《教学论》作者:布鲁纳(美),姚梅林,郭安译;出版时间2008年01月       
        5.《静悄悄的革命》作者佐藤学(日),李季湄译,出版时间2003年01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