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张利琼
[导读]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要: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并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一、材料源自生活高于生活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由此可见,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神秘的纸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纸箱并在纸箱上方挖个仅供一只小手伸入的洞,并在神秘纸箱内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如:苹果、桔子、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猜神秘纸箱内的物品,并说说用不同感官猜测神秘物品的感受。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探索主题富有教育价值
        一般来讲,幼儿园的活动主题都是由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首先制订出教育活动计划或活动方案,进而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教师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大家一致认同:教育活动中既要有可控性又要有灵活性,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孩子以不同方式去感知、观察、操作,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答案,使可控性与开放性互相配合、协调运用,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
        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认识沉浮》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起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 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的周围去寻找。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


三、师生互动策略积极有效
        1.提供直接经验,引发探索兴趣。幼儿天生好奇,爱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直接经验,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
        随机性活动:直接观察平台上的出气孔;
        生成性活动:尽量在现象发生的现场进行。如:某幼儿园的幼儿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光环,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光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教师手表的反光,从而引出一个系列活动“光与影儿”。
        预成性活动: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刻意计划的活动。如: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等。
        2.善用随机经验,形成探索助力。科学是幼儿每日经验的一部分,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具体、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容易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如: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飞着许多柳絮,于是教师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过后引导幼儿思考:柳絮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有那些好处?有什么不好?怎样避免让它破坏环境,你能给政府出个主意吗?
        3.制作游戏玩具,满足探索需要。物质材料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它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
        学前儿童学科学是通过物质材料的辅助,在操作中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儿童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仅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儿童对操作物质材料的兴趣,若引导得当,就能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因为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儿童不仅满足了动手的欲望,还能够有所发现,或者得到一个成功的结果,这些更强化了他们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成为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动力。
        4.适当提出挑战,激发探索动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以提问的方式间接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并重。发散性问题,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引出不同答案,而这些答案又都是可以接受的。而聚合性问题,即只能向一个方向思考,它与开放性问题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总之,“我来发现,我来探索”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因此,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更多地为孩子们提供既贴近生活、又丰富可变的学习空间,多途径的引发幼儿积极的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使幼儿能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幼儿最终能成为一名探索、发现型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