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吴立新
[导读] 语文是基础学科,关乎学生终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尤其重要,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其建立再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关乎学生终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尤其重要,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其建立再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养   人格魅力  激趣   设疑    探究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按照新课改要求,语文要朝着提升素质,锻炼能力方向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潜心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宜学生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新路子。
一、教师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素养,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指的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佩服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在要求学生对语文要有兴趣的同时,我们应该首先强调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个人魅力。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全面体现语文素养的集合体。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思路,满足学生美的享受,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文学家的用词准确、科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及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与语文老师相处是沐浴在睿智的、愉悦的氛围的熏陶中。语文老师要以自己对教学的饱满激情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关注和研讨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课堂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转变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对于一些枯燥和较难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探讨,就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态,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自己的知识学习中。这样,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开心,教与学进入了良性循环,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言尽而意未尽。
     如在讲授《驿路梨花》一文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解放军叔叔有为什么盖房子?他们经过片刻的思索后踊跃发言,争先恐后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不仅使学生学活了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兴趣这一关就真正闯过去了。


三、要善于设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不仅只是教学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方法。讨论,争鸣、探究正是学生将老师教给的知识实际应用的良好契机,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
如在教学《驿路梨花》时,我把正篇课文总结成了是六大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讨论解答:1.本文作者是谁以及写作背景?请做出简要介绍。2.概括本文有哪些人?做了什么事?3.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就一下子告诉了我们?他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4.作者是不是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继续的呢?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5.文章一共有几处描写梨花?各有什么含义?6.标题《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有什么妙处?课堂预习后,学生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他们时而热火朝天的讨论,时而又沉心宁静的思考。对于较难的问题,我时而给他们做旁征博引的指导。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真正放开了思维,从而也就圆满的完成了本科的教学任务。
四、指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
     课堂上的讨论与探究是一种学生之间的思想和语言交流,,这就要求学生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清晰,主旨要突出,题意要切中。这个要求虽然有点高,但是只要教师经常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们一定会极力发现自己学识的不足,继而会积极揣摩语言的运用,词语的搭配,规范自己思维的方向,力求言辞达意。
     如在讲授《驿路梨花》时,我要求学生讨论本课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有什么妙处?。在讨论与探究之后的发言中,一个学生的见解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即是自然界的梨花,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象征。文章的妙处是把标题和主题,自然美和心灵美融为一体;另一位同学的意见是,除了上面说的,补充有:还指梨花姑娘,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还有一位同学补充道:本文的妙处除了将标题与主题,自然美与心灵美,还有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
五.总结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是我们在教学中坚持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教与学的真正的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