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思路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温志浮
[导读] 笔者试论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路。
        摘要:创新不仅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还能使教育效果持续上升。新课改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如:语文教师必须构建一个既自由、又民主的课堂环境,并利用具有趣味性的先进方法进行教学,此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学习主体,同时还要使初中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重点培养,在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课堂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使初中生可以掌握多种技能,进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试论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成熟以及创新思维形成的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创新能力产生极大影响。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理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初中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进行观察,并了解每名初中生的学习要求,然后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丰富,使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从而在初中生自主思考、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对开放的课堂进行打造
        如果想要使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并让初中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语文教师就不能再使用传统的固化教学方法,应该让初中生自然成长,对开放的课堂进行打造,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并指导初中生通过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课堂知识,在此基础上养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初中生全面发展[1]。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蚊子和狮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初中生去思考课文当中都出现哪些细节以及情节,如,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动物,这些动物各自的特点?蚊子和谁战斗,结果是谁赢了?蚊子最后怎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等,让学生在课上自由讨论,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初中生不但能够充分地的思考问题,而且还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学会与别人交流的方式。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课上自由探讨还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然后在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语文知识。
二、对创新意识进行强化
        初中生已经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希望自己可以主动学习,并希望获得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有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是非常强的,会产生和其他学生不同的想法,部分教师虽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学生这种想法,但同样要对他们进行鼓励[2]。因为现在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依旧被应试教育的思想所束缚,根本没有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因此这部分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灌输式”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要求初中生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如果学生一直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习,那么学习就会变得被动,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丧失,进而使初中生无法提升创新能力[3]。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供一些生活实例给学生看,并倡导初中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创新,深入体会课文含义,进而使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皇帝新装》这篇文章时,想要让初中生对课文中情节清楚掌握,教师能够组织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参加,让学生先阅读文章,然后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其中的人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不同人物进行扮演,如,皇帝、骗子、小男孩、大臣、官员等,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将人物性格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教师通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将自己想法通过人物特点的表演展现出来。又如,在讲解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问题,愚公是搬家好,还是移山好?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想要使自己观点获得认可,就会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如:搬家和移山都具有什么优点与缺点等,进而主动探究课文,提升创新意识。
三、师生对话应该遵循平等原则
        目前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革新教学方法,学生主体地位依旧没有被突显出来,众多无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手段依旧被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关系仍然不是平等的,依旧是教师在课上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给出准确答案,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掌控,学生的任务就是听以及做课堂笔记,此种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4]。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革新教学观念,应用平等对话形式与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并主动学习。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应用师生一同参与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构建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挖掘,进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有效形成。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春》这篇课文时,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分段朗读,朗读方式应该是先教师读,再学生读,当朗读结束以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点评这段朗读,朗读过程中对否通顺?是否有感情?是否没有错字?谁朗读的最有感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点评,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自己做出的点评。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以朗读者的身份点评自己与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而使师生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如,有学生表示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并没有把作者描绘春的那种生机以及柔美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就能够在平等交流教学模式下将自己对《春》的感悟表达出来,提出创新的观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如:对开放的课堂进行打造;对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师生对话应该遵循平等原则等,进而提升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杜荔,林文强,王猛等.基于个体特征与云分析理论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4.0”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的创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9,45(12):30-33.
[2]陈可石,任子奇.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以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为例[J].建筑学报,2018,38(3):95-100.
[3]莫洪祥.略论创新思维培养的阻碍性因素 ——基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8,36(1):2-3,14.
[4]王文哲,徐珊珊,侯可雷等.创新思维及其在园林植物绿化中的应用——以在藤本植物中的应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38(22):12179-12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