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5期   作者:宋永全
[导读] 本文针对新课程定制改革标准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摆脱题海战术,缓解学习压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新课程定制改革标准下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学习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等。而想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则应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学习规律,并扎实自身的知识基础,通过有效的问题分析和解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这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形成数学学习思维。
一、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产生障碍的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对新奇事物的认识过程,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一致的认知结构来完成由外而内的信息输入,并进行整体加工,从而更好的将知识形式进行储存,即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学习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二者在学生头脑当中形成相互影响,并进一步的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发现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所遇到的困难,而是单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知识讲解,则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除此之外,当新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产生排斥或矛盾时,需要找到具体的衔接点来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好的进行记忆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无法有效的联系新旧数学知识,那么会造成自身知识认知上的不足,在理解上存在着偏差,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会遇到思维障碍,无法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1】。
二、高中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数学思维的肤浅性
        由于学生在自身数学学习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存在障碍,所以会使其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无法进行深刻的理解,往往只能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概括,无法脱离表象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导致学生无法看穿事物的本质,使其对知识理论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数学思维的差异性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认知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如此一来,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往往无法深度挖掘出问题当中的隐含条件,对问题当中的确定条件也无法有效掌握,因此没有办法顺利的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概念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也没有从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无法有效的调控自我思维,从而使数学学习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障碍【2】。


(三)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
        高中时期的学生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解题经验,采用传统的解题经验来进行答题,使其思维模式过度僵化,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来采用灵活的方式,对自身的思维也造成了抑制,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往往教师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会在自己的大脑中快速的反映出两条直线必然是相交关系的错误观点。所以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障碍,也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3】。
三、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对策
(一)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并根据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进行知识的讲解,从而更好的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目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因材施教,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时所选择的行为模式,其并不是对知识的应用,也非对能力的评价,而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知道该如何去做,而至于结果则属于学生自身的技能问题。对于数学解答过程中的技能问题,并非是学生不理解,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合理,所以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会主动的向以往学过的公式和数学知识进行联系。但对于一些无法产生直接联系的数学问题学生便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学生数学意识没有完全形成的表现。
        例如,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解题思路,则无法有效地进行解答。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转换意识,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好的进行解答,并培养自身的数学学习思维。
(三)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将其原有的思维框架进行暴露,从而表现出学生自身的结论概括、推理等过程,这样可以更好的突破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障碍【4】。
        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奇偶性时,学生往往会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判断,但却忽视定义域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合理的应用定义域的相关知识来正确的解答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体制改革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智强.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8(13):60.
[2]夏俊梅.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视觉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6(33):40-41.
[3]宋梅红.浅议高中生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10):98.
[4]陈芳芳.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