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中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要结合数学问题进行,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可将此广泛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是一个目的,一种能力,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各种各样的能力,在小学数学中,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基础去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问题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提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的学习就要求学生具备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将其普及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来。
1、突出主体,提出问题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意会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认真地去钻研教材中的每一节课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教学时,教师要营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数学中的“年、月、日”一课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小明过生日的古诗,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故事里的小明几岁了?正在过第几个生日?你是如何知道的呢?(2)故事里涉及到了哪些时间单位?由此引入课堂的学习内容,学生们在问题解决中去学习了新的知识,最终自己解答了疑问。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让学生去提问,老师来回答,这也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探索欲,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一起交流分享,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合作共赢,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加整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解决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2、授人于法,巧施方案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方式的探索上,传统的数学学习解题办法也不应该摒弃。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数学老师有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些办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领会并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来,这样做题效率也会有一定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直接教给学生答案。
波利亚在问题解决研究中提出了“怎样解题表”,他把数学解题过程总结为“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四个阶段。匈菲尔德认为数学问题解决有考虑“读题”“探索”“分析”“计划”“执行”五个过程。但是在小学数学中,小学生还不能理解这样的理论。数学本身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5+3这种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左手有3个气球,右手有5个气球,合在一起有几个气球?这种本身是一道应用题,将其变成计算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也使数学问题不那么枯燥。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教师可以交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好习惯的养成是学习知识储备,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动脑想、流利说”。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内容,听同学回答的问题。数学中的很多问题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数学问题都是需要思考的,老师每问一个问题,学生都需要去动脑思考,不能在思考问题上有惰性。说是“听、写、想”的突破点,是将其表达出来的途径,因此,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活跃思想,巧解问题
小学数学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小学生的接受范围有限,不用去让小学生练习一些对于他们来说有难度的问题。小学生解决问题很容易放弃,教师在问题设定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有点难度但是通过思考又可以解答出来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数学不是靠死记硬背,更多的是需要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成绩上不去,并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而是学生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在教给学生数学学习办法之后,引导学生如何将办法运用到做题当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的过程,这也是对学生初步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年龄小,数学一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学习有点吃力。在教学中,把抽象化成直观。如学生学习关于角的概念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者模型,三角板,张开的剪刀等,从这些实物中看出抽象的角。这样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数学是一个衔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联系旧的知识,把两种相近的问题进行比较,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办法。数学思维的建立大大的提高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效率。
4、注重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过程,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及决问题之后,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某一方面有一些进步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对其行为作出评价。当学生的答案出现一些错误时,教师应该不要着急去评价,可以延后,恰当的指出问题所在,并鼓励学生去更正。
比如教师在教鸡兔同笼的这个问题的时候,“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学生通过自主去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利用“假设法”,但是答案出错了,教师这时候应该鼓励学生,换一种方法去解决。学生最后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问题的答案。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这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评价时,让学生有了一个形成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成功的解决问题之后,老师要抓住热度,让学生拓展,或者是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就会继续带着问题探索。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
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慢慢的被更多教师重视起来,运用到教学中,但是由于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还需要在这条路上多探索,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将优化后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到小学数学中,提高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佑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实施[J].科技风,2020(07):61.
[2]吴幼山.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学周刊,2020(07):26-27.
[3]朱生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学周刊,2020(07):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