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问题导学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是符合新课改发展需求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上,有助于改变灌输式、一言堂式的传统古板教学方式,加大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思考探究问题能力和积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带给学生愉悦、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文章从实际出发,初步分析了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过程中,推进了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良好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利用特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以给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带来极大启发,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有力驱动氛围,发挥出导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提高自身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主人。由此可见,研究并推广实践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势在必行,对初中生学好数学而言意义重大。
一、运用问题导学,开启思维大门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思维受限的现象,被动听教师讲授的数学知识,被动完成教师安排的数学练习题,形式化的将数学概念和数学例题解题模式套用到自己解题过程中,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且刻板,没有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初中生数学学习中思维现状,教师要意识到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运用问题导学策略创设疑惑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求知欲望,以此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万能钥匙,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过程,更好的理解、认识本节课数学知识[1]。教师在这一过程总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问题情境的层次性要满足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确保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够受到相应启发;二是问题情境的激励性要满足学生内心期待,确保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问题驱动下,获取思考动机,增强自主学习自信心,回答问题后得到充分的满足感与成功喜悦;三是问题情境的纠错导向性,一些学生在回答中难免出现错误现象,教师要通过延伸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发信自己错误地方,从而及时纠正过来。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沪科版)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相反数”知识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对相反数的注意和思考,教师设计了问题导学的导课活动,在学生未打开课本前充分启发语气的对学生提出三个递进问题:①我今天在商店买了一个面包付出去5元钱,我钱包里少了5元钱,商户钱包里多了5元钱,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②你认为什么是相反数,能举例说明吗?③通过举例,你可以总结相反数的性质吗?由浅及深的三个问题情境将学生迅速带入到相反数思考中,学生经过理解教师买东西付5(-5)与商户挣5(+5)之间的关系和生活举例,更加理解了相反数概念,给本节课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良好思维基础。
二、运用问题导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一直以来,由于数学知识比较严谨、逻辑性强,所以课堂上的趣味氛围十分匮乏,学生只是到数学难学,却不知道数学的魅力和趣味性,无法从数学课堂上获取愉悦体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下滑,严重情况下容易产生厌学、学困的不良表现。因此,增加初中数学课堂趣味性十分迫切,教师要引起重视,运用问题导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和趣味情境相互融合到一起,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无趣乏味的教学氛围,在丰富好玩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借助愉悦氛围高效思考探究,得到更多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2]。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沪科版)上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节课上,教师引入了初中生很感兴趣的微课教学法,将自己在课前对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的实验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数据是怎样收集的,又是如何整理以及通过直方图描述出来的。充满科学技术氛围的微课视频结束前创造了问题导学情境,提出“你能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描述吗”,学生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实践学习任务当作了调查实验游戏,主动踊跃投入其中,有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有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体会到数学实验带来的乐趣,享受解决数学实验问题过程的成功喜悦,提高了会学习的效率,课堂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问题导学,促进学科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之间要有机整合,避免各自为政,主张将学科整合作为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3]。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挖掘语文、美术、历史、体育等学科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找到整合的切入点,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思考数学知识中的其他学科元素,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自己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4]。
例如,教师可以将美术学科中的绘画要素、图形设计和数学课堂上数形结合思想结合到一起,在每节课结束前创设问题导学情境,比一比哪名学生绘制的本节课数学知识思维导图脉络更加清晰,具备更强的学习指导作用。
又例如,教师可以历史故事与数学知识的起源整合到一起,在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引入数学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带数学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出来的好奇心,课后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搜索历史上的数学家、数学故事相关材料进行阅读,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精神。
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应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数学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数学思维大门,营造快乐、轻松的数学教学氛围,促进数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从而充分体现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惠超.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的引导方向分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9):25.
[2] 李慧.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实施问题导学[J].中外交流,2019,26(31):137.
[3] 纪晓岚.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9(61):87.
[4] 刘海均.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型模式助力优质课堂构建[J].教育界,2019(1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