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所谓教育要从小做起,所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数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一个过程,所以作为数学老师不仅仅要将书本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学生,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根据实际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构建多样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多种数学解题思路,为将来的学习生涯做好充实的积累。本文着重介绍了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它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它是一门多元化、系统化的学科,它的实质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能力。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充分的做到引导的作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有意识的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善于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不仅仅对数学学科有着提高,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思"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堂的教学再也不是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的被动接收了。现在的数学课堂是一个积极向上,互动交流的课堂。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而设计的问题就是实现优质课堂教学的关键,好的提问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与学生听课的效果。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将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相结合,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不设置标准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时候才可以根据知识本身进行再次创造,激发自身潜力,养成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的好习惯,形成有益的数学思维模式。
问题的设置不在于数量的“多”,而在于问题的“精”,因为问题设置的过多,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学难点无法突出,并且容易出现问题设置重复性与交叉性,单一的问题虽然可以让学生的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让学生有成就感,但是这样容易让学生的精力被分散化,所以老师设置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由里到外,这样设置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挖掘知识点,对知识理解透彻,掌握扎实,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主探究,不断钻研的好习惯。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有效平台。
二、巧妙鼓励质疑,让学生能"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6岁~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充满好奇、懵懂的年龄,而要想学生主动地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要的是要利用学生这些天性,要让学生产生疑问,产生探索欲。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之间互相根据教学内容,相互出题,当然老师对于问题要做好把关,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明白课堂内容的重点所在,核心之处,并且在不断的提问与解答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自己设置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明白学习内容的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能够思考。
三、及时归纳方法,让学生会"思"
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习过程的回顾归纳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会归纳反思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对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比如说,当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作出解决时,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解题的全过程,探讨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与理论分析,这些方法在解决其它问题时是否应用过,同一问题可否用其他方法进行解决,对于知识方法的及时归纳总结,才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学习有章节,有条理。同时,一题多解,还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使数学不再是单一无序的,而是相互交错,有理可循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与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独立性与多元化思考性,让学生学会思考。
四、引入多元评价,让学生善"思"
1.合理划分小组,让学生互评
因为我国的教育国情,所以导致一个班级的人数往往很多,甚至高达几十人,而老师毕竟就一个人,时间与精力都有限,无法对每一位同学进行有效的评价,所以,这时老师可以借助互助评价小组,让同学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设置互助评价小组时,老师要在学生中合理的选择一位德才兼优的小组长,这名同学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将小组内的同学团结在一起。然后,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借机聊天,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老师要在教室不断巡视,但记得不要过分打扰学生的进度。最后,在小组评价结束之后,老师要对讨论过程进行归纳、汇总,并且进行点评,对于不足之处及时指正并进行指导,这样才可以将小组评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引导自我评价,反思自身学习
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明确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公,那么要想让学生从根本上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是需要学生从“心”出发,自主自愿的。比如说,当学生学习一百内加减法时,老师可以让每位同学定一个学习进程目标,一段时间后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点评打分,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自身的不足。
这样自评与互评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善”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水平也要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为教育之初,更应该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含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0):101-102.
[2]朱雪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73.
[3]靳学军.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06):56.
[4]陈红玲.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