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小学美术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外化为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明确学生表现美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
【关键词】表现美;小学美术;意义;路径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学科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能够伴随学生的一身,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小学美术课是提高小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明确小学美术课培养学生表现美的意义,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小学生表现美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表现美的意义
1.有效培养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全面提升美术课堂整体教育效益。
小学美术课堂教育教学比较容易制造渲染活跃气氛,教师应该树立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意图和教育教学思维,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来,重点培养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给小学生美术作品或者是习作的鉴赏和评价,为小学生“插上”美术表现能力的翅膀,解除小学生审美创造的束缚,让他们展开丰富的创造遐想,培养他们美术表现能力。合理有效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改变传统忽视美术教育、忽视学生美术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立德树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效果。
2.有效培养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深度挖掘小学生潜在的表现能力。
教师要挖掘小学生潜在的表现能力就要做到充分备课,做到基于学科素养了解学生、基于立德树人解读教材,因地制宜、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使自己的美术课堂教育教学有的放矢。我们不能否认有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具有美术天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就不能充分挖掘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潜在表现力,就会 “误人子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能再沿用那些陈旧老套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小学生美术天赋隐藏埋没在他们的“体内”。如果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关注美术特长的小学生,对他们以后的美术造诣可能有极大的帮助。
3.有效培养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围绕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品格开展教学,小学美术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培养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过程包含了小学生美术思维训练,能够引导小学生在热爱美术中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选择激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打开美术创新思维的大门,养成自我创新美术表现能力的习惯,就能够促进小学生美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小学美术教师教书育人的题中之义。
二、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表现美的方法
1.多动手,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动手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美术学习需要小学生动手进行。学生为主体的美术课堂需要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进行习画或作画练习,有时还要亲自收集一些材料,进行做画。小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习画、作画或做画练习,自然就融入了他们的美术学习思维,怎么样能更好体现他们美术“作品”的表现能力,则是他们思维一个重点。
现实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动手的表现力,难尽人意。如,教师没有观察、督促学生习作的时候,有些小学生还能够动手习画。可是当教师来到学生身边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是停手习画,就是将自己的习画遮掩起来,害怕老师看着他们进行习画。因为小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深入,缺泛习作较好、较为丰富的表现和联想或想象,难以展开遐想的翅膀,难以做到“作品”的表现力。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能够学好美术的自信心,设计学生生活中美术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如,教师在小学生进行动物或植物欣赏这一类美术课时,依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布置先小学生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自己身边熟悉的动物或植物进行细心观察,记住动植物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用多媒体向小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动物或植物的视频,让小学生对视频中动物或植物与自己课前观察到的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较为深刻认知观察到的动植物,再让小学生进行独自创作“作画”,这样学生就有了较为丰富的美术表现能力,而且降低学生“习画”的难度,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制画”, 教师可以先对小学生进行示范。比如学生学习《变废为宝》内容时,教师可以示范将一个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笔筒,然后启发小学生运用自己身边的“废物”,制作有用途的物品,制作成他们自己认为美好的“美术作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2.观察力,提高学生美术表现力。
观察力是学习美术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功底,也是实现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的必备素质之一。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美术表现能力,需要对学生重点培养三种类型的观察力。
一是培养学生整体性观察力,整体性观察力是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总体逻辑性的认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观察的方法,还要通过细节观察,认知事物的个性特征。
二是培养学生分析性观察力,指导学生在整体观察事物的前提下,通过小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主观思维,对被观察事物进行思考与分析,认知被观察事物与其它事物存在的本质不同,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深度,尤其要对事物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性思考,从中掌握某一类或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
三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观察力,综合性观察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总能力。它是对前两种观察力的升华性总结。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对有些事物需要重点观察它的整体性,有的事物则需要观察它的细节性,将整体性与细节性进行糅合,加以思考分析,形成综合性观察能力。
训练学生的综合性观察能力,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如将一幅较好的美术作品摆在小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综合性观察能力,通过整体性观察,再到细节性观察,通过分析,感知这幅美术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或者是为什么说它是一幅较好的美术作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思考,受作品的感染,能够产生心灵上的某种震撼,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够绘出这样的作品。比如,教师在教学《静物写生》一课时,如果教师需要小学生画一个苹果,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一个外观较好,而且个头较大的苹果实物,以静态形式摆在课桌前或美术专用静物台上。不用教师提出任何要求,学生们就会用他们已有的综合观察能力,去观察这个苹果的外观及其整体形态,也会观察这个苹果的细节。
虽然苹果的整体外观形态都是圆的,但每个苹果与每个苹果之间的“圆”是不同的;苹果因为品种的不同,果皮的颜色也有所不同,学生就会细微观察苹果果皮的颜色。学生还会对果蒂形状以及果蒂呆发走向进行观察。当学生认为这个苹果观察到没有细节需要进一步再观察的时候,就会动笔作画。可见,培养小学生观察力,则能够为提升小学生美术作品表现能力打好基础。
3.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想象力是影响学生美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象力又是美术创作力实现的支撑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怎么样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也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小学生如何创作美术作品。不管是欣赏美术作品,还是创作美术作品,都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途径。只有当小学生具有了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以后,他们在创作美术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美术表现力。
教师用“创设情景法”引导小学提高想象力,是一种较好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保持时间也不够长,因为小学生年龄特点,好奇心强,但又有快速迁移的弱点。为此,教师不能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开展教学,死板的教学方式会折煞小学生美术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家乡的塔和桥》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视频短片形式,展示我国著名的“桥”或“塔”,像北京颐和园内的“玉带桥”、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和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等,让小学生对“桥”和“塔”有个整体的、感观上的认识,并熟悉“桥”和“塔”的外观形态,关注“桥”和“塔”外形上的区别,教师重点引导小学生了解“桥”和“塔”的结构或造型特点,重点向小学生展示了“桥”和“塔”的局部,引导小学生初步形成“桥”和“塔”的整体外观印象的同时把握“桥”和“塔”的内部构造,让学生真正了解“桥”和“塔”。这样,小学生画“桥”或“塔”,他们困惑就会显著减少,就能以自己的想象力,对“桥”或“塔”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了,也能较好体现出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了。提高小学生对实物以及美术作品欣赏力或鉴赏力,启发他们更多的想象力。尽管小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各种能力均有限,但他们毕竟有了自己初步欣赏美术作品的各种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美术基础,坚持经常设计小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景”, 久而久之就能够潜移默化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小学生想象的能力,为美术表现能力打好基础。
4.审美力,体现学生美术表现力。
小学美术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点课程,也是担纲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任务的重要课程之一。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品质,就包括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小学美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高低,又直接影响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审美能力还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是否具有了较高的美术表现力。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达成提升小学生美术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抓住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注重对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要传授学生审美知识,让小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为核心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师还要借助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那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对小学生学习美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却也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教师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小学生从课本中预习到有关色彩的颜色,让他们对各种颜色都有个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还是要以多媒体形式,将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各种色彩,以种种实物着色图片或视频短片式样,播放给他们进行观看和鉴赏,让他们感知某种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怎么来运用的。不仅如此,如果条件具备,教师还可以将小学生带入晚秋时节的户外,让他们亲自依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秋意给大自然万物着上的颜色,提高他们实践鉴赏颜色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的教学方法,既生动有趣,保持小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又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当小学生具备了一定审美能力以后,他们将在他们的美术作品创作中,体现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他们知道了每种色彩在实践中的如何运用,于是,他们则会以各种色彩,来展示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5.创新力,达成小学生美术表现力。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要逐步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小学美术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美术作品创作,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能更好体现美术作品的完美表现能力。学生美术作品美的表现力更多的源自学生在现实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美术表现能力,起码不会有较为完美的美术表现能力。
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的综合观察力分不开,与学生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连,观察、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创新思维力不断升华。如,教师在教学《动物的花衣裳》一课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根据自己对所认识动物皮毛颜色,进行举例。小学生们都会说出他们所认识动物的皮毛颜色来,如小白兔、斑马、老虎以及各种猴子等等。但光能说出一些动物的皮毛颜色还不够,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美术作品设计题,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借助动物皮毛颜色,为我们人制作一套服装面料的花纹,使人进入森林而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就会借鉴动物的皮毛颜色设计与森林植物颜色相似的布纹。就会引起学生进行活跃的创新思维活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设计,进而体现了他们的美术表现力。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力,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小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力,为他们美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巴音加甫,《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艺术造型与艺术表现形式探究》[J],《好家长》,2018.
[2]杨世钧,《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表现能力的创造性培养》[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
[3]陈李李,《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表现能力的创造性培养》[J],《教书育人》,2017.
[4]孙长红,《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
[5]何亚妮,《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教学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
[6]吴雪莲,《小学高年级美术造型表现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7.
[7]卢楠,《小学美术课『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教学方法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