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对其并发症情况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为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41例,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情况。结果:(1)经护理干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6.83%),P<0.05;(2)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90.24%)优于对照组(68.29%),P<0.05。结论:给予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并发症较少,患者比较满意,因此可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the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observation of this study activity for 82 patients with AMI post-amare disorders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19 in our hospital,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1 cases, routine nursing), experimental group (41 cases, evidence-based care), and compared the incide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 Results: (1)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7.3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6.83%), P 0.05; Conclusion: To give AMIS patients evidence-based care, fewer complications, patients are more satisfied, so it can be popularized clinically.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并发症;满意度
AMI为多发性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心律失常,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造成患者死亡,所以除却加强临床治疗,亦需完善护理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加速康复进程[1]。本文就循证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对其并发症情况以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内容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观察对象为2019年1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实验组(41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2±4.5)岁;实验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8.0±3.6)岁。纳入标准:患者知情研究活动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恶性心律失常者。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在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强化病情观察;提供24h心电监护,避免休克;注意病房通风换气;叮嘱患者卧床休息等。
在实验组行循证护理:(1)确定循证问题:结合患者性别、病程、症状、病程等,确定循证问题,如:如何预防并发症;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如何展开饮食护理;(2)找寻循证支持:利用计算机检索功能,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应文献,并将其作为循证支持,探讨循证依据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并制定护理方案;(3)护理干预方法:一是心理护理,此病发病突然,患者恐惧、焦虑情绪明显,需展开个性化心理疏导,借助成功病例、转移注意力法等疏导负性情绪,使其能够敞开心扉,主动倾诉内心焦虑,排解心中烦闷,改善不良情绪,提升依从性;二是饮食护理,叮嘱患者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食用流食或半流食,禁烟酒;三是康复指导,患者卧床期间可进行被动运动干预,即取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屈伸膝盖、转动踝关节,每日运动30min以上;于体征平稳且症状消失后,指导患者床边慢走,活动四肢,起到热身作用,每日2次,每次20-30min,之后可结合患者耐受度适量进行太极、体操等有氧运动;或是进行中速步行与阶梯练习,即指导患者每日在室外中速步行,依据恢复情况,增加步行频次与距离,并进行爬升楼梯训练,需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每日爬升三次,后期独立完成;四是病情观察,展开心电监护护理,并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生乏力、血压异常、气促、心前区疼痛、头晕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以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情况为观察指标。(1)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心率失常、心率过快[2];(2)满意度情况:以患者为评价主体,对护理基础操作、并发症预防等内容予以评价,其中0-79分(三级满意)、80-89分(二级满意)、90-100分(一级满意),而总满意率=二级满意率+一级满意率[3]。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观察数据予以加工处理,且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情况通过n/%表示,行x2检验,P<0.05代表有对比价值。
2 结果
2.1分析并发症发生率
经护理干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6.83%),P<0.05(数据见表1)。
表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AMI主要由冠状动脉硬化所致,属于多发性心血管疾病,可伴有心律失常。有研究显示[4],约四分之三的AMI患者可伴有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成为影响AMI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需要引起重视,并在抢救之余辅以科学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康复。
本次研究表明,与常规护理相对比,AMI后心律失常更适宜于接受循证护理,主要表现在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6.83%),P<0.05,且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0.24%)高于对照组(68.29%),P<0.05。分析原因:循证护理是新型护理方法,其秉持“患者为中心”的理念[5],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出并设定护理问题[6],辅以文献检索,可以完善护理方案,使护理计划科学化、规范化,其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改善其心理状况,树立康复信心,减轻不良心理对机体康复的消极影响,赢得患者信任;通过饮食护理,可以提升机体免疫力,避免饮食因素对动脉硬化程度、心律失常产生影响[7],有助于减少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通过康复护理,则可促进血流流通,改善动脉硬化,预防心绞痛,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发生继发性血栓。因此,实验组患者极为认可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护理能够降低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且赢得患者认可,因此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宁宁,刘云,李雅静,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565-2566.
[2]宋黄瑜.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0):1443-1444.
[3]李华,李思静,钟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1):111-112.
[4]王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6):3118-3119.
[5]高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5):102-104.
[6]关婷婷.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1):188-190.
[7]唐越.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