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精神障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效果。方法将80名住院治疗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复查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跌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也高于对照组,统计上有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有显着影响,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降低了患者的跌倒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作用
引言
常有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因为老年人年纪大,身体素质的下降,跌倒后的致死率非常大。因此较佳的护理将是降低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重点,我院对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临床护理效果较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80例于2017年10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分析探讨对象,将其均分为常规干预组(患者40例),综合干预组(患者40例)。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患者被施以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措施有服用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干预、合理膳食指导等。综合干预组患者被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措施有:一是评估坠床风险。对于入院患者,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就要评估患者坠床风险,之后要在患者容易发生此类事件的地方进行标注,以此起到警示作用。同时,为随时做好防范和护理方案调整工作,护理人员要定时评估患者坠床风险。二是施以用药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服用药物不仅要给予告知,而且要严格看管患者服药是否遵守用药量,是否符合用药的注意事项,服药时间是否正确,服药后是否注意休息等。更重要的是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情况,当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以确保患者安全。三是环境卫生护理干预。精神性障碍患者有时对于自己的行为是不自知的,因此,医院的病床务必要有栏杆,同时要合理改造厕所装置及与患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用品。四是对患者施以健康教育干预。严密监护患者,预防患者可能发生的坠床事件。同时,要让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将护理方法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上床下床以及洗漱洗澡时,一定要有人陪护;患者醒来时,要慢起,起身前先在床上平卧三十秒;起身后慢下地,再站立;站稳后,再慢慢行走等。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情况。(2)施以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跌倒率情况。(3)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后其身体损伤情况。
2、结果
2.12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通过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非常满意为60%(24/40),满意为37.5%(15/40),不满意为2.5%(1/40),总满意度为97.5%(39/40);相对于对照组非常满意为42.5%(17/40),满意为37.5%(15/40),不满意为20%(8/40),总满意度为80%(32/40),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2.22组病患者跌倒率对比
通过2组病患者的数据,具体如下:观察组总数40例,跌倒率为2.5%(1/40);反观对照组总数40例,跌倒率为20%(8/40),由此得出观察者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病患者跌倒率评分对比(n,%)
3、讨论
住院老年精神障碍者中跌倒发生率高,跌倒造成的伤害更大,会恶化患者的状况,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防止这样的患者跌倒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这种患者的跌倒原因是环境、年龄、患者的疾病。患者有精神障碍,外部意识模糊,行动和意识不受控制,很难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功能也逐渐退化,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越是年纪大的患者越容易摔倒。预防跌倒综合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人员、患者、家属的预防跌倒意识,护理人员认真执行预防跌倒过程,发布了医生防止跌倒的医生指示,实施了相关的宣教措施,提高了对医疗患者的预防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疗人员的满意度。通过各方面的护理,患者和家属掌握了防止跌倒的方法,减少了日常生活中发生跌倒事件的情况。在此次研究中,治疗组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结果表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消除了可能使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显着降低了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精神障碍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使用价值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文风,段桂香,马雄英.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4):1274-1275.
[2]涂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预防住院跌倒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5,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