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与预防控制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7期   作者:周继艳
[导读] 目的 调查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
        摘 要:
        目的 调查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 根据患儿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研究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分析传染预防及控制的有效策略。结果 0~5岁患儿占比最多, 4~9月发病率最高, 所有患儿接受相应治疗后, 无1例死亡, 治愈率为82%, 有效率为100%。结论有效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可阻止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 在确诊手足口病后, 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从而避免其他严重并发症, 提高患儿痊愈率。
关键词:
手足口病;传染预防;控制策略;
         手足口病 (HFMD)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手、足、口腔、臀部皮疹及发热, 该病属自限性疾病,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儿致病病毒可侵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 可引发患儿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脑炎等, 严重甚至可诱发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1]。该病全年均可发生, 夏秋季发病率更高, 主要发病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下婴幼儿重症比例更高,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极易流行或暴发[2]。一般情况下, 典型病例比较容易诊断, 但极少数患者症状不典型或已出现严重并发症, 临床诊断难度较大, 影响患儿的治疗。该文以2015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段, 将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并探讨预防及控制的有效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的定点接诊医院100例小儿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 入院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红色斑疹, 数量数个至几十个, 并发展为红晕性红疹, 中间有透明小疱。高热持续不退, 有呕吐、精神状态较差、抽搐、肌肉无力等症状, 心率、呼吸加快, 血压、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发生明显变化。
        1.2 预防、控制措施和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整理整齐, 依据资料, 在患儿入院确诊后, 均使用维生素B、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在服药后, 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表现和病情情况调整个人剂量。此外, 患儿的饮食也要多加注意, 主要服用易吸收、消化, 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 保证达到儿童每日的身体营养所需。对于低热症状患儿, 使用物理降温方式, 若物理降温无效, 使用布洛芬缓释颗粒进行降温。同时, 综合患儿的病情在治疗后, 给予口服利巴韦林颗粒, 温水冲服, 3次/d, 1个疗程1周。在治疗期间, 要做好患儿和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和护理干预工作, 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 继而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配合度。
        1.3 评价指标
通过记录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不同年龄段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不同季节小儿口足病发病情况来观察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情况,
其中, 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疗效阶段。显效:经治疗后, 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全部消失, 身体恢复至正常健康儿童水平。有效:经治疗后,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有改善, 身体明显恢复些许。无效:经治疗后, 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身体情况和治疗前相比基本无改善之处, 标准也没有达到有效、显效的标准。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 (版本:SPSS 19.0) 对组间统计数值进行运算分析, 对应执行t检验、χ2检验用以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 对应以、[n (%) ]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计数资料统计情况,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1.1有关传染源携带病毒儿童和轻度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且所有作为传染源的小儿个体均具备隐性感染特点, 尤其是在疾病的集中流行期间, 阴性感染者数量通常比发病患者数量多出数十倍;且在临床病程急性期发展阶段, 来源于病毒携带者,或者是患者粪便之中的病毒微生物具备持续时间介于3~5周传染活性, 来自咳嗽飞沫中病毒具备持续时间介于1~2周左右的传染活性。
2.1.2关于易感人群这里的易感人群主要指6岁及以下的儿童,且在这其中,婴儿群体最为脆弱和易于感染[3],调查数据测算结果显示,年龄在3岁以下的幼儿群体中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为75.00%,而3~6岁的幼儿发病率约为15% (15/100) 。我们可以很清晰直观地看出,3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出3~6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3关于传播的途径病毒携带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病毒借由空气途径和飞沫途径传播。除此之外,病毒携带儿童的粪便污染的物品,可以在手接触条件下传播病毒。
        2.2 关于病原体的分布和临床治疗结果
检查100例研究对象,实验室确诊病例为23名,EV71阳性者2名,CoxA16阳性11例,其他肠道病毒10例。具体研究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感染造成,传染性强。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小儿手足口病主要集中在0~5岁,确诊后须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以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3,4]。该研究所选患儿经治疗后,无1例死亡, 成功治愈率为82%,治疗有效率为100%。对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 首要关键是控制病原, 然后是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5],具体分析如下。
        3.1 控制病原体
做好儿童监护机构的监督工作,确保室内良好通风。定期进行儿童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因素,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3.2 阻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各个季节均可能发病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儿童自身的抵抗力并不完善,他们成为了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儿童手足口病的感染源是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儿童的咽喉分泌物和唾液中的病毒通常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进行传播,或通过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受病毒污染的水,同时与人群的密切接触也会导致感染,因此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多样。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诊断儿童手足口病,必须对儿童学校及其家庭用品进行彻底消毒,包括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卫生用品、衣物、餐具、玩具等。
        3.3 易感人群保护
手足口病儿童隐性感染的比例较大。此外,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相对复杂,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6]。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重点防治手足口病。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率更高,且主要集中在4~9月气温较高的季节。应指导易感人群定期接受检查,特别是在高危季节,指导其正确的日常生活方式,提高易感人群的防控意识,提高疾病防控能力[7]。
综上所述,有效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阻止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在确诊手足口病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从而避免其他严重并发症,提高患儿痊愈率。
参考文献
[1]王妍, 王聪, 张丽敏, 等.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 (6) :133.
[2]李利.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效果和NSE水平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 (23) :83.
[3]郑凤丽, 宋溆梅.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 (6) :39-40.
[4]朱华利.商丘市梁园区2014—2017年小儿手足口病疫情调查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 (14) :2546-2548.
[5]林丽君, 郎梅春.小儿手足口病中EV71与CoxA16两种肠道病毒同血清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检测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8, 33 (4) :455-456.
[6]李庆美, 陈英, 刘晓红, 等.风险管理和常规管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管理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 (16) :185-186.
[7]李卫民.全面防控策略在小儿手足口病传染中的预防效果观察[J].双足与保健, 2018, 27 (11) :124-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