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微创胃镜治疗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7期   作者: 罗顺刚
[导读] 胃息肉是突出于胃腔的带蒂或宽基底的隆起型良性病变,起源于胃黏膜或粘膜下层,部分具有恶性病变倾向,是胃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摘要:胃息肉是突出于胃腔的带蒂或宽基底的隆起型良性病变,起源于胃黏膜或粘膜下层,部分具有恶性病变倾向,是胃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1]。胃息肉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病因不明确,随疾病发展患者会出现腹胀、上腹部隐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血等症状。胃息肉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因此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
关键词:胃息肉,微创胃镜;治疗进展
        胃息肉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属于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近年来随着胃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运,居民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临床中处理胃息肉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包括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电灼、内镜下电切术、内镜下电凝术等,作用各有优劣[2]。胃息肉治疗常用内镜下进行切除治疗,为探究微创胃镜治疗胃息肉的进展,本文将进行深入探究。
1 胃息肉的分型
        息肉形态学分类常用日本山田分类法,按照Morson分类法将胃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四类。
2 胃息肉的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相关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的损伤及反流性疾病等有关。有学者选取胃息肉患者120例为研究组[4],取胃窦大、小弯,前壁、后壁等4个距离幽门约5cm处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将这几个地方周围粘膜组织及息肉组织分别制作成切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镜下找幽门螺杆菌。结果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没有明显相关性;但幽门螺杆菌和感染强度与胃息肉类型有关,其中增生性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高于胃底腺息肉。章良等研究表明[3],胃溃疡治愈部位容易发展成增生性息肉,直径>1cm的胃溃疡为主。朱元明等人,进行伴有胃息肉患者150例及不伴息肉慢性胃炎患者100例,根据特征性病变,发现胃息肉患者合并贲门口松弛、幽门口粘膜流入、胃窦条状粘膜充血,表明胃息肉与肠胃反流有关系。也有黄文书等人,对120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及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130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长期、大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增加胃底腺息肉的患病率。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息肉发病机制不相同,胃息肉机制比较复杂。
3 胃息肉的治疗
        现代医学中,对于胃息肉的治疗多采用内镜下治疗及内镜下联合药物等对症治疗,内镜下进行治疗,术后穿孔、胃出血几率很小,患者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是疗效确切的一种疾病。
        由刘明成等[5],对106例胃息肉患者进行胃镜下微创治疗的研究,发现胃窦部息肉发病最严重的,单发性息肉82例共82个,多发性息肉24例共80个。病理报告中腺瘤性息肉33个,增生性息肉 44 个,炎性纤维性息肉 16 个,混合性息肉 69 个。息肉直径在0.6-2.0cm之间的占80个,占比49.4%,息肉直径<0.6cm者共50个,占比30.8%,带蒂、粗蒂息肉共32个,占比19.8%。


4 微创胃镜治疗胃息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常规凝血检查,若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待凝血功能正常后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稳定后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应控制在7mmol/l后进行治疗。器械选用电子胃镜,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热活检钳、尼龙绳及尼龙绳套扎器。
        息肉直径小于0.6cm者以热活检钳钳除。息肉直径在0.6-2.0cm之间的采用黏膜切除法行圈套器电凝电切,使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2.0ml分别注射于息肉基底部4个点中,使息肉与肌层分离开,将套圈器置于息肉基底部,变收紧圈套器边向消化道腔内牵拉,将整个息肉完全套住后,进行电切。对于带蒂、粗蒂息肉使用尼龙绳结扎法,将内心带钩的金属导管与把手连接起来,使导管内的挂钩伸出,将尼龙尾部钩挂在金属套管前面的钩上,然后使用把手将尼龙绳尾部收至金属管中,然后使用专用塑料外套管将其推至金属套管头端。然后通过钳道管口,将带有塑料管的金属套管送入直达息肉处,沿着息肉根蒂部将尼龙圈勒紧收住,使尼龙圈自动脱离金属挂钩,完成结扎后收回圈套导管。对于多发性息肉的治疗可先使用热活检摘除小息肉,后治疗大息肉,按照先低位后高位的方式进行摘除。
        治疗后对于较大的息肉,应仔细观察治疗部位是否有再次出血情况,如有再次出血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为避免患者出现胃穿孔或出血的情况,应在治疗后尽量抽干净胃内气体。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常规禁食3天,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和抑酸药物及时保护创面。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神情及有无呕血、腹痛和便血的情况。
5 微创胃镜治疗胃息肉后临床随访
        采用微创胃镜摘除息肉后,后期均安胃溃疡进行治疗。采用尼龙绳扎息肉后,3天左右患者息肉脱落、坏死,息肉脱落部位有小溃疡,底部无裸露血管、无出血。刘明成报道称所有治疗后的患者,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和抑酸剂一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完成随访患者98例,无效访问8例,随访率92.5%。息肉复发12例,复发率为12.2%。再次息肉复发患者进行胃镜下摘除,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6 小结
        胃息肉传统治疗中常以外科切除为最终目的,但外科手术切除风险大,患者损伤也大。在如今提倡微创的时代,如何采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理想的结果,是医患双方追求的目的。随着治疗胃息肉的方法逐步增多,胃镜下治疗胃息肉方法越来越多。本文采用胃镜下热活检钳除、圈套器电凝电切及尼龙绳结扎等方法对胃息肉进行一次或分次治疗,术后进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后,所有患者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对于再次复发性的胃息肉,采用微创胃镜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低,患者更安全,痛苦小,是应运广泛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高贤.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22):4079-4080.
[2]王军生.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5):67-68,70.
[3]孔憶娜.无痛胃镜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评价[J].系统医学,2019,4(22):52-54,57.
[4]林龙聪,张安平.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6):137-139.
 [5]江霞.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家庭医药,2019,(8):295-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