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胃脘痛是常见病。多属脾胃虚寒型,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且患者多伴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中气不足,外受寒邪侵犯,胃失温养所致,因此治疗原则上应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为主。目的:探讨雷火灸疗法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抑酸护胃等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胃脘痛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病人胃脘疼痛评分、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疗法能明显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胃脘疼痛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雷火灸疗法;脾胃虚寒;胃脘痛;护理
引言
雷火灸是一种传统的明火悬灸疗法,集针、灸、药外治法于一体,采用艾绒及黄芪、乌梅、麝香等中药制成的药艾条。其具有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多种功效,主要工作原理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同时利用药物粉末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药化因子以及物理因子,同时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扩大了中医火热灸法治疗的范围,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疗效明显。本研究探究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雷火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中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每组6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年龄47.6±3.8岁。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4.3±3.5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性别、文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泮托拉唑肠溶片口服1d1次,1次40mg,复方铝酸铋颗粒三餐后冲服,1d3次,1次1袋,1疗程2周,持续治疗3个疗程。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治疗。方法:嘱患者治疗时取平卧位,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的雷火灸折断后点燃一端,用大头针固定在赵氏雷火灸专供的灸盒中,盒子上加盖,再将灸盒置于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诸穴上,在灸盒上覆予3层-5层棉布巾,第一层棉布下垂部位塞进灸盒底和皮肤之间,其余各层依次覆盖并裹在其外,不塞入灸盒底下,棉布巾使用的层数和包裹的松紧程度,以燃烧的烟雾看不见向外泄露(只是微雾向外泄露,基本上看不见)为度,一次灸25min-30min。在此过程中可调整棉布巾的层数和包裹的松紧程度,以调节温度,使深部组织有热感(同时注意避免烫伤)。2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实验过程中针对性地做好以下护理措施。(1)因治疗时要充分暴露灸疗部位,所以灸疗过程中应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对暴露部位必须做好保暖措施;(2)温灸时间宜控制在25min~30min之间,为防烫伤,施灸时要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以局部感温热为宜;(3)灸后应避免立即清洗局部,因为雷火灸会在局部皮肤上形成药膜,持续刺激腧穴,同时灸时腠理疏松,汗空不闭,也应该避免接触寒湿诸邪。
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为(2.12±1.43)分,低于对照组(4.18±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4,P=0.000)。
4.2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疗效(91.66%)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两组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96.67%)低于对照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雷火灸的作用机制研究
5.1生物传热学特性
雷火灸属于灸的一种,其效应是通过温通作用实现,热效应是温通作用的体现,其中温度是其关键的物理因素之一。在雷火灸的使用中引起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过程中,本质上是热量转移的过程。雷火灸热传递遵循对流、辐射两个方式,雷火灸在生物组织内的热传递以及艾灸引起的组织热损伤,均可归属生物传热学研究的范畴。
5.2电学特性
有研究表明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雷火灸影响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与人体的状态密切相关,研究“穴脏相关”的非线性规律,发现艾灸肺俞穴可显著提高肺俞穴电流,艾灸肝俞穴可显著提高肝俞穴电流,且分别艾灸肺俞、肝俞穴可影响其他五脏背俞穴的电流。“穴脏相关”的非线性规律部分符合五行理论中的生克关系。
5.3红外热辐射效应
雷火灸是一种热辐射反应,其实质是温热刺激的结果,即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影响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研究发现隔物灸产生的红外辐射与热量传递有关,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近红外光辐射。根据物理学原理,一般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而近红外线较远红外线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雷火灸红外辐射为机体细胞活动和病态细胞提供活能量,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分子产生受激共振,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的混乱。
6结论
在临床上胃脘痛代表着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主要是患者被感染幽门螺杆菌,其次是自身免疫、酗酒、焦虑、恐惧等因素有关;中医学中则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由于素体脾气阳虚、贪食生冷所导致。
结语
总之,择时的雷火灸治疗用于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姚海林.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对胃脘痛的应用效果研究[J].饮食保健,2018,5(34):65-66.
[2]朱宇生,王鹤,赵浩智,等.基于现代文献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的取穴用药规律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7,37(8):757-760.
[3]刘永芳,于红.隔温阳益气饼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8,40(5):598-600.
[4]胡家才.神阙贴散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4);244.
[5]张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129):常见疾病的雷火灸疗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1):75-77.
[6]詹成玲,张庆花.艾灸结合辨证食疗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02):129-130.
7]陈贵莲.针灸治疗胃痛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35.
[8]钟绍敏,朱启梦,邹艳红.寒性胃脘痛的艾灸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956-1958.
[9]杨美娜,韩金祥.试论中医“子午流注”的科学内涵[J].中医学报,2014,29(11):1596-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