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原因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5/19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5期   作者:陈云华
[导读] 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出现发热
         摘要: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出现发热,发热会促使机体代谢加快,引起脱水,惊厥,急性疾病等危害。本文旨在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为预防术后发热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手术;发热;护理
         创伤性骨折是指因外源性暴力致使人体骨组织结构出现不完整、不连续, 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 患者大多需采取手术治疗[1]。术后,因患者病情、骨折部位等影响因素, 有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感染、发热等现象, 从而造成患者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严重者造成畸形愈合,从而影响生理功能, 更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创伤性骨折术后护理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分析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原因,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骨折术后发热原因
         1.1术后吸收热
         手术后吸收热是患者术后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来说,对于外科骨折的手术,患者术后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但体温升高一般不会超过1度左右,发热时间通常会集中在术后24小时内,是比较典型吸收热的特点。吸收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手术后机体的代谢和应激反应造成体内内分泌紊乱;或者术中或术后患者持续低血压,肺功能减弱;或者手术创面较大,局部渗血渗液较多;或者患者出现输液、输血反应所导致。
         1.2术后感染热
         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是骨科比较常见并的发症。手术无菌技术不严格、出血过多、手术时间过长(超过3个小时)、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等都可引发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症状为:体温升高为39℃~41℃,呈持续性,最低时也会高于正常。切口局部红肿、疼痛、灼热,有炎性渗出液。化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切口感染要及时诊断,尽早治疗。
        
         1.3术后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体温在38.5℃以下, 可在术后1~2d内发生, 持续时间为1~2d。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本身作用及辅助用药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醉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1.4 药源性发热
         起因是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特别是滥用抗生素。发热出现在用药5~10天以后,多为高热,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
        
         1.5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1.6贫血引起发热
         多见于骨折失血较多或手术时间较长而使出血较多患者, 为持续性低热。
        
         1.7留置导管发热
         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容易引起感染而产生发热,及时清洁尿管、会阴部皮肤,服用药物后可退热。
        
         1.8切口引流发热
         往往由细菌感染所致, 患者体温为39℃~41℃的高热, 持续时间不定。
        
        
         2 护理措施
         2.1 全面检查
         对体温持续高热,应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如末梢血化验、胸部X线照片、伤口分泌物涂片或培养、血细菌培养、尿液检查等,查清发热原因,对症处理。



         2.2吸收热
         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高于38.5℃,予以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额头、颈部或腋窝等处,酒精擦浴等对症处理。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 则进行药物干预, 给予布洛芬混悬液解热镇痛,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避免因发热而产生休克。
        
         2.3感染热
          休息、多饮水、解热镇痛及抗感染等支持与对症治疗。一般先用效果可靠的抗生素7~10天左右,争取用非手术方法吸收,少数不能吸收者可采取切开引流等措施。在药物应用方面,一般是在充足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下,适当加少量激素(地塞米松5~10mg/d),一是不影响疗效,二是可帮助炎症吸收,三是可适当降温,四是可抵消药物热及无明热。
        
         2.4反应热
         将地塞米松5~10mg加入静点液中,或输血的血瓶中,10分钟左右即可缓解。不适合用激素者用非那根或用冬眠灵、非那根各25~50mg肌肉注射,有时也配合35%酒精或60度左右的白酒擦浴。同时开展心理护理,说明这种反应为一过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消除紧张情绪。反应热一般发生的迅速,退却的也快。除非非输不可的液体,否则一般要把正在输液的液体及血液停掉,等缓解后再改用其他代用品输入。
        
         2.5药源性发热
         对于药物热,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并停止应用引起发热的药物。如不打算停药,在其静点中加入地塞米松5~10mg可短期纠正之。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首次使用静脉药物时持续观察患者体温, 提醒医师注意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后停止或更换使用药物, 患者体温可自行下降。
        
         2.6脱水热
         脱水热患者,轻者需喝足开水或果汁,症状即可完全消除,重者给予适当静脉输注1/3~1/4减张液体。
        
         2.7贫血热
         护理人员在对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 应注意患者骨折部位、类型、手术时间等, 对于创伤面积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观察其心率、体温变化等, 及时纠正患者贫血, 必要时予以输血治疗等。
        
         2.8留置导管发热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术后进行护理时, 注意观察患者导尿管中引流出液体的颜色。在护理过程中, 加强会阴部的清理工作, 使用胶布及别针固定好患者的导尿管, 使引流管道始终保持在身体下方, 防止尿液回流引起逆行性尿路感染[4]。
        
         2.9切口引流发热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手术前是否有开放性创口, 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妥善固定引流管, 翻身时防止将引流管压闭, 记录引流管放置时间, 及时提醒医师引流管放置时间。
        
         3预防
         腐败组织是细菌良好培养基,开放性骨折患者,应彻底清洁坏死组织,以免引起感染了。骨折后,局部会出现血肿,感染几率增加,患者应及时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王燕蓉, 沈恬静.综合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4) :37~39.
         [2]张芹.护理干预在创伤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