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艺术设计系 浙江省嘉兴市 314400
摘要:轨道交通建设在杭州城市高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包容性设计在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提升地铁服务水平、刻画城市人文情怀与城市面貌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杭州地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纵向与横向对比杭州地铁在包容性设计运用的各个方面,对核心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论述,并提出优化的方案与措施,以供同业者参考。
关键词:包容性;设计;杭州地铁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的因素
《2018年杭州是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8年常住人口总数达980.6万,增幅3.57%,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13.1%,且这一数据会进一步增长,这一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杭州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常住人口急剧扩张,同时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居民的人权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渴望像普通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出行、社交、实现人生价值的权利。
外来人口甚至是外国人的涌入,使人口的构成更加多元,也带来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冲击,致使公共环境中的标识系统进行有效信息传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残障人士的人权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出行方式和出行特征也鞭策着杭州公交系统中对包容性设计的思考和应用。
(二)地铁轨道逐步完善
杭州将于2022年举办亚运会,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仅是对杭州城市建设水平、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包容性合计运用于公共交通系统的促成。随着亚运会的临近,杭州市政府在轨道交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为了保障亚运会交通运输能力,政府将建成一个杭州西站、10条城市地铁、8条过江通道及5条城市轨道,到2022年,杭州将拥有618公里的轨道交通,一张四通八达、全程覆盖的城市地铁网络将逐步形成,为杭州市民、周边居民以及外国友人提供了出行的便利。
(三)“城市大脑”助力下的智慧出行方式
智慧出行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传统交通运输业和新兴科技有效融合,以实现高效、安全、低成本出行的新交通模式和交通业态。基于这样一种新模式的创立,包容性设计也可尝试与之创意融合,如地铁语音售票系统、包容性语音导航等。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城市大脑”指挥城市建设,让大数据帮助城市做思考和决策,由此及彼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一步落实包容性设计在公共交通中的运用。
以上的大环境可以看出,包容性设计在公共交通中,尤其是在城市地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市民基本素质与意识形态的表达;是城市人文情怀的象征,是杭州都市圈发展、交通网络融合的基础,更是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地铁用户的行为研究
腾讯在2018年10月《国人指挥出行报告》中的数据统计指出,一线城市的市民更多的选择地铁,公交、地铁的依赖率达到69.6%。随着杭州市区地铁线路成网和提速,搭乘地铁的动机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因此,运营各时段的人数和人群种类也日益递增,地铁人群的包容性需求进一步增加。
笔者于2017年8月、2019年7月和2020年1月带领学生团队对杭州地铁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小组分别围绕指示系统、地铁盲道规划设计、地铁用户共情体验和地铁站台空间设计等进行深入调查。其中2019年7月的地铁用户共情体验的调研直指地铁用户的分类研究,有助于了解多样化的地铁人群特征和搭乘目的,为包容性设计的运用提供基本的参数,见图1、图2、图3。
图1学生使用婴儿车共情体验 图2学生使用轮椅共情体验 图3学生携带行李箱共情体验
通过对杭州城市地铁用户角色扮演和共情体验,对地铁包容性用户群体做了细化分类:包容性设计的用户群涵盖无障碍人群的界定,从地铁用户角度分析,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普通人、年老者、儿童、残障者、患病者、陌生者、陪同年幼者、重物携带者、孕妇等。除了普通人外,其余每类人群的行为特征和对包容性设施的需求均不同,分类方式不唯一,具体见下表。
表1 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描述及包容性设计考虑点
通过以上的弱势群体分类和包容性设施考虑点的分析,加之学生角色扮演弱势群体的共情体验总结得出,每类群体搭乘地铁的痛点不同,地铁包容性设计的理念是将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囊括进来,并解决此类人群的不便和疑惑。
同时,非主流人群的包容性需求也并非全程的;根据搭乘路径的关键节点分析,所有有障碍者出行过程中会出现包容性需求的亟需、容忍及随大众的情况;通过定性的分析,以进入地铁搭乘地铁这一行为为例,在搭乘过程中,出现了多个包容性需求高峰(亟需点),同时也出现了低谷(大众点),高峰说明人群对包容性设施的需求迫切,而低谷则说明这类人群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使用正常设施,见下图4,这一现象说明,包容性设施及设计并不需要覆盖使用者的全程,而是出现在高峰节点即可。
图4 两类弱势群体与正常人在搭乘过程中对包容性设计需求的定性分析
三、地铁运营现状调研
此次地铁运营调研结论以2020年1月次为例,主要梳理了杭州已开通的4条地铁线路在运营中有关包容性设计的现状,并对其对比和总结。
(一)调研计划
本次调研要求调研小组分别选择1、2、4、5号线中的三条及以上,每条选取两个站点分别围绕主题对其进行调研,期中调研对象要求包含地铁换乘站、近期开通站、交通枢纽站等不同类型的站点。调研方式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统计、Mapping记录等方式进行。
(二)现状问题梳理总结
随着地铁建设经验的积累、包容性设计的深化,此次调研总体上看新建地铁线路较老线在包容性设计的各个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如无性别厕所规范化、无障碍检票闸机配备、触摸式指示屏幕的设置等等,但在细节设计上仍有所欠缺:
1、对老线无障碍设施的改造不足
由于老线的设计和建造年份较久,在设计方面就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对包容性的提升重点应放在无障碍设施的优化改造上,为乘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之处。更值得肯定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对老线的部分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及时改造,如扶手焊上了提示起止的布莱叶盲文,地面粘贴了指示标志,包括配对等候区、换车标志以及站点临时报警点等。以下总结了在老线改造方面仍需继续深化的问题:
第一点,无障碍检票闸机配备不足。杭州地铁站的检票闸机采用较三辊闸更人性化的翼闸,但在很多检票口发现双向无障碍闸机只在入口处设置,如杭州东站,无障碍检票机并不在所有入口全部设置,十个出站检票闸机没有一个无障碍闸机。这样的配置使无障碍群里面临各种窘境,如大件行李携带者、幼儿陪同者,纷纷采用“越狱”、侧行的方式来通过出口,充满安全隐患,见图5。同时,无障碍检票闸机需要特别提示,如在检票处上方标明、指示地图标明或闸机机体做出特别色彩设计以方便使用者寻找和使用。
图5 乘客在检票闸机处遇到各种通行困难
第二点,无障碍卫生间有待优化。卫生间的指示标志较隐蔽,摆放位置、字体大小等不统一。无障碍卫生间开门设计不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采用感应平开门而不是推拉门。
第三点,无障碍电梯有待优化。经调查发现每个站台均配备了一部无障碍直梯,但电梯的开门方向有待优化:国内很少有出发层和到达层呈对侧开门的电梯,这样的设计能避免电梯内部的轮椅使用者、婴儿车和行李携带者等人群完成调头动作;地面层到站台层的直梯配置过少,每个站点只有一部电梯,无障碍设施的可达性不高,搭乘者需要在地面道路行走很长时间;语音提示过少,电梯到达提示音缺失;无障碍地铁的操作按钮不够突出,包括按钮及按钮边的提示信息,相比日本地铁无障碍电梯的操作界面就很突出,见图6、图7。
图6 日本地铁无障碍电梯按钮设计 图7 杭州地铁无障碍电梯按钮设计
2、盲道的再设计
根据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和《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13 》,盲道应在站内全面覆盖并于站外人行道做好衔接。杭州地铁的盲道设置在材料、颜色、尺寸和起止与进行语言上较规范,但细节方面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遇上安检无效
通过对盲人的研究发现,盲人通勤出行基本靠熟悉记忆,首次出行需要借助听力和盲道,一旦在盲道上出现障碍物,则会对盲人造成困扰和危险。地铁站内盲道设置最直观的问题就是规划时并没有将安检的动线布局和设备考虑在内,包括新建的线路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使得盲道的引导失效。见图8。
图8 遇上安检无效的盲道
(2)盲道不够凸显
杭州地铁站内的盲道材质主要为磨毛花岗岩,从人视角观察发现该材质和周围的地面几乎相同,这对视弱者很不友好。建议可使用不同种类的石材或安装专用金属导盲条。
(3)盲道与其他包容性设施衔接不足
在盲道与其他包容性设施衔接的地段,可适当的增加语音提示和触觉信息,如自动扶梯,除了“请不要看手机,注意脚下安全!”的提示外,如果能加上“扶梯上行”或者“扶梯下行”的提示,就会让盲人或低视力的乘客提前了解扶梯走向;又如无障碍电梯,能有“电梯到达、电梯门打开”之类语音提示,就能使盲人群体轻松获得更多的信息。
(4)盲道系统性不足
此外,盲道的系统性仍有待提升。国标图集对盲道是否沿站台全长铺设并不明确,而地铁公司制定了内部的技术标准,建议每条线路可以选择一个固定车门的位置设置提示盲道,这样布置使得盲道系统性存在问题,从包容性设计角度,应尽可能降低使用者的困扰和节约社会资源,这样一来,盲道设计可采用站台环形设计、站厅层原路折返的设计。同时,可考虑指定的包容性车厢,给视障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3、导视系统的包容性
站内导视系统较完整,但在调研过程中,仍遇到上前问路的乘客,尤其是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下空间结构较复杂的换乘站和枢纽站。这说明导视系统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很多搭乘者不能信赖或者使用导视系统。杭州地铁站内的导视系统主要分为顶面高处指示、墙面指示和地面粘贴指示三类;其中墙面和地面导视系统的信息传递效果受人流因素影响较大,在高峰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时候主要起到作用的是顶部的导视标志。
(1)导视系统的规范性不足
杭州地铁站内的导视标志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禁令标志,通常采用红色;出口用了绿色;其余大多数标志用墨蓝色引导。这一颜色的划分可以再细化下去,如换乘标志的颜色、字体统一颜色;包容性设施的颜色和字体统一颜色。同时要确保字体、大小、摆放位置统一,对于一些关键信息做到墙面、地面和顶面都有提示。
(2)综合性指示图(牌)过少
综合性指示图是指将地图、周边功能体、站内设施、站内包容性设施、盲文及声音导览等与地铁搭乘有关的信息综合性的整合在一张地图内,并将其固定在站厅某处约定俗成的地方。这一设计能集中指示信息、避免标志冗余、信息混淆且能节约资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根据用户习惯设立的单一指示标志能达到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效果。
(3)广告牌比重不合理
第一,站厅层的广告牌所占面积过大,重要的视高位置都被广告占据,而指示标志只能放在较高的位置。第二,静态贴标的指示标志与广告LED灯箱视觉差距过大。指示系统采用贴标的形式虽然成本消耗低,容易修复,但是在与环境融合后呈现效果不佳,地铁站内广告墙的色彩艳丽,在LED灯光的辅助下,展示效果更为突出,粘贴的标识与广告墙对比下被淡化,见图9。
(4)站台名称缺少简化的编码系统
采用数字给每一条线的每个站点编码能给阅读困难、外籍人士提供更多便利,杭州地铁车厢内的站点指示图本身的文字就非常小,对近视、老年人以及外籍人士并不友好,值得注意的是,2号线已经有了数字编码的意识,但数字太小几乎看不见。对站台的数字编码仍需进一步加强,站台命名方式也可以制定相应规则,例如1号线的九堡站可命名为Y19,其中Y代表1号线的拼音首字母,而19是九堡站位于整条线路的第19个站点。
图9 盲道与广告牌的比重关系 图10 缺少编码系统的车厢内站台指示牌
(5)信息示意图缺少包容性
杭州城市地铁线路的站点导览图上我们可以阅读到的信息有:1号线、站点名称、换乘站点、换乘线路、火车站、本站位置以及行驶方向,线路图上的信息非常有限。再比较日本七隈线的站点图,识图者不仅能看到换乘线路的各个站点,还能计算出站点间的时间间隔,进一步推算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除此之外,还有完整的站点编码,字母代表线路,数字代表站点,以及为儿童、阅读障碍和外国人专门设计的站点图标,极具包容性。
信息示意图方面,杭州地铁的信息示意图信息表达较清晰,设备和设施标注明确,但如果能考虑增加无障碍设备的提示标志、增加触觉地图、设置语音导览按钮和盲文能使信息图更具有包容性,间图11、图12。
图11 站内空间示意图 图12 票价及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图
四、案例分析
(一)日本地铁七隈线
笔者于2018年7月对日本福冈地铁七隈线进行了实地考察。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相当严重的国家,且地铁出行也是该国居民最首选的通勤方式。福冈七隈线是以包容性设计之典范著称,这不仅反映了日本包容性设计的先进之处,也反映了日本无障碍立法、设计觉悟及民众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先进理念。
该地铁线是一条以人为本的线,从水平空间与设施、垂直交通与设施及细节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包容性设计的考量。如检票闸机的设计,考虑到老年人及儿童身高、轮椅和婴儿车的推行,相比普通闸机的高度有所下降,间距到达900mm;站台与列车水平列车间距仅为52mm±2mm,垂直高差5mm以内;无障碍卫生间的设置更是配备了两个,且均采用宽感应移门,无障碍厕所设备齐全,专供人工肛门、人工膀胱的使用者使用的设施、扶手;站台层更是设置了较多的休息座椅,供老年人和儿童休息。在无障碍导视方面,日本公共交通系统时刻考虑乘客的需求,故在视觉传达的重要位置鲜少有广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案内地图”,包含盲文、语音等包容性设备,标注了所在位置、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扶梯、储物柜、ATM机等,让人有直观的了解。
基于以上考察,不难发现七隈线包容性设计的特点有:全方位覆盖且配套成熟、细节考虑到位、无障碍设计要求高、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二)德国慕尼黑机场
慕尼黑是一个典型依托高科技发展而来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发达,交通便利,公共交通占23%,期中机场和火车站成为对外交通枢纽的主要纽带,与内部交通联系密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慕尼黑机场的包容性设计,非常具有人性化。
电动步行梯入口紧急制动柱,柱子的设置、紧急制动以及运行标志都非常显眼,同时关于搭乘方式的提示图标清晰,图形符号的设计语言简洁易懂,考虑了各类人群的需求和疑惑,包括左行右立方式、带宠物应将其抱住、婴儿车禁止通行等提示,即使是外籍人士也能通过图形对搭乘要求一目了然。
慕尼黑机场的盲人导向系统也考虑的非常充分:墙面上设置有触觉地图(tactile map),这是指专为盲人设计制作的、依靠触觉摸读的凸起地图。可使盲人获得地形地貌、交通流线走向、行政区划分等各方面的具体形象,形成空间概念。机场在触觉地图上同时采用比较强烈的色彩提高可读性,方便盲人和视弱者。
图13 紧急制动柱使用图示 图14 盲人导向系统
五、总结
通过调研、分析和思考,杭州地铁的包容性设计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包容性设计的运用与发展,人们对公共交通出行的依赖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杭州地铁将出现各种人性化的设计以展现以人为本的关怀。本文从包容性角度去思考公共空间带给各类人群的便利性,旨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探索。
参考文献:
[1]CLARKSON J.Coleman,Inclusive Design:Design for the Whole.Population[M].Vienna:Sprinter,2003.
[2]赵超.老龄化设计:包容性立场与批判性态度[J].装饰,2012(9):16-21.
[3]刘玉贤.基于老龄化视域下城市地铁站空间中的包容性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9.
[4]韩星谋,刘胧.基于用户体验的包容性城市公交系统设计研究——公交车系统中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J],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会议论文集,2013.12.01:460-466.
[5][德]乔希姆•菲希尔,菲利普•莫伊泽.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黄超.基于老龄化社会下的地铁车站的包容性设计研究[J].综合运输,2016(1):74-76.
[7]宫晓东,高桥仪平.日本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及推进机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2).
[8]史雯雯.浅析轨道交通的包容性设计——以福冈七隈线为例[J].基层建设,2019(27).
[9]杨渝南.智慧城市中盲人出行无障碍设施体系构建研究[J].华中建筑,2019(11)期:36-40.
[10]李春妍.地铁车站无障碍设计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9(05):51-55+68.
作者简介:史雯雯(1987-06),女,籍贯:浙江海宁,当前职务:专业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包容性设计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M20JC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