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行车调整方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刘焕丽
[导读] 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过程中,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地铁晚点事件的时有发生,这一方面影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给运营线路带来一定的运营风险。
        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在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过程中,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地铁晚点事件的时有发生,这一方面影响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给运营线路带来一定的运营风险。适时调整行车组织方式,将会有效地减少对地铁运营组织的影响。
        关键词:地铁行车;调整
        引言:
        城市地铁运输的相应部门和公司需要结合地铁车站运营情况,制定各种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地铁运营安全。但在地铁交通调度处置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应急处置效率低下,影响实际工作质量效果,威胁地铁运营安全。
        1地铁列车调整方式
        (1)停运、下线。对因故障而影响运营服务的列车,必须组织停运或下线,使该故障列车退出行车计划。该模式主要用于始发站和终点站。(2)加开、替开。由于客流短时间内增加或受地铁线路其他故障影响,可组织开通备用列车。对于终点站停运无法上线的列车,可采用备用列车进行更换,并按计划运行。增加和更换列车是为了保证按计划行车,满足客流量运载要求。(3)限速或增加停站时间。在实际行车组织中,根据需求进行限速和增加停车时间的情况较多。调整限速、增加停车时间的目的是保证故障列车或车站有足够的处理时间和统一的行车间隔。(4)两端始发站行车运行调整空间较大。因此,在始发站组织早、晚点发车可以有效地调整行车间隔,保证行车按图运行。(5)载客越站(跳停)。一般来说,不采取这种措施。如因车辆、设备故障、事故及客流突变等原因造成车站不具备安全乘降条件时,行车调度员可以实施跳停适当地保持列车在部分车站的运行,使列车能够缩短运营时间,减少对后续列车的影响。(6)单线双向运行。当线路或车站因设备故障不能通过故障区段时,必然影响全线行车运行,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部分车站和区段不能通车,导致车站乘客滞留人数增加。为了减少影响,保持最大的运营服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组织一条地铁线路列车往返运行。(7)放空追线。当地铁到达终点站出现较大延误时,可以组织地铁在折返运行后不载客运行。当达到原计划线路的时间要求时,在最近的车站停车,重新投入运营服务,实现按图行车。(8)小交路。当一条线路或一个车站因设备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营时,列车不能通过故障区段,这必然影响到整个地铁线路的运营,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车站和区段也不能通行列车,导致滞留在车站的乘客增多。为减少影响,采用小交路运营组织组织方式,有效引导客流,调整行车间隔。此外,针对部分早晚高峰客流较大的车站,还可以采用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车组织模式缩小行车间隔,减缓车站乘客滞留。(9)扣车。行车扣车是指在车站扣车停车。基本原则是“谁扣车谁释放”。出站信号可正常开放,但不允许列车发车时,应组织列车扣车;前方站组织列车退行时,本站按扣车办理;执行电话闭塞列车定位程序时,有关车站的列车按扣车办理。
        2地铁调整策略分析
        2.1 5分钟以下晚点的行车调整策略
        当运营线路发生小于5分钟的延时故障时,这种故障的调整相对简单。可通过增加前趟列车的停车时间或限速、后续列车的跳停等方式进行调整,使行车间隔相对均匀。假设B车因4号站下行故障晚点280秒,则后续C车紧跟B车,前A车与B车的距离变宽。为了提高乘客的体验,有必要对地铁间隔进行均匀调整。A车和B车的间隔时间可以均匀增加,但考虑到成本等问题,不建议在延误不到5分钟的情况下增加一辆备用车。
        建议按以下原则调整:
        (1)先控制后续列车,再控制前趟列车。(2)在第一次故障时,应通过增加停车时间、扣车、限制区间速度等措施控制后续列车,避免列车进入区间长时间停车。(3)根据情况,在终点站到达前组织故障列车站前折返,减少车辆折返时间。(4)根据情况,组织列车在始发站空车运行和跟踪线路,确保按计划行车。
        2.2  5-10分钟晚点的行车调整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运营线路晚点5-10分钟发生故障时,影响范围将成倍扩大,后续列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积压。

此时,采取增加停站时间、晚点发车、区间限速等措施及时调整是不够的。
        建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调整:(1)分区控制,重点控制:重点控制故障点的后续列车,采用“增加停站时间+区间限速+扣车”的即时调整方式,延长后续列车时间至故障点,避免因区间停车造成的故障点阻塞,并平衡行车间隔,避免行车间隔过大。(2)合理调整故障点使列车向前移动,为晚点列车载客过站创造条件。(3)合理使用正线备用车和车场备用车在线更换,运行间隔均匀。(4) 根据情况,在终点站站前折返,减少车辆折返时间。(5)根据情况,组织行车在始发站空车运行和追踪线路,确保按计划行车。
        2.3 10-30分钟晚点的行车调整策略
        运营线路发生10-30分钟延误故障时,影响范围与地铁全线运营有关,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运营组织。采用全方位的驾驶调整手段,保持最大的运转,减少冲击。
        建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调整:(1)分区控制,重点是:对故障点的后续列车进行控制,并立即通过“增加停车时间+区间限速+扣车”进行调整,以延长后续列车到达故障点的时间,避免因阻塞造成的区间停车,平衡行车间隔,避免行车间隔过长。(2)合理调整故障点使列车向前移动,为晚点列车载客过站创造条件。(3)合理使用正线备用车和车场备用车在线替换,使运行间隔均匀。(4)根据情况组织晚点列车在终点站站前折返,减少车辆折返时间。(5)根据情况,组织地铁在始发站空车运行和跟踪线路,确保按计划行车。(6)合理组织小交路。小交路折返明显降低了故障对运营和乘客的影响,但折返效果取决于辅助线路的类型、调度决策的及时性、现场运营效率和各岗位的配合等诸多因素。因此,行车运行调度对故障的影响需要准确判断、提前预测、及时采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交路折返的效果。小交路行车时注意线路安全。(7)组织车站、司机做好客运服务工作。
        2.4 30分钟及以上晚点的行车调整策略
        当运营线路发生30分钟及以上的晚点故障时,可采取以下调整策略:(1)控制所有在线列车,确认安全后,逐步解锁。故障初期,行车调度应及时判断故障,当预测影响较大时,应及时停车或控制限速运行,视情况控制并逐步恢复全局。(2)降低线路行车压力,组织冗余列车及时退出运营。必要时,采取空车运行、两端终点站下线的方式减少地铁载客量。(3)在正常驾驶发生大规模故障时,首先要处理故障,考虑驾驶调整,检查安全性。例如,当联锁故障时,按照一站一区间的原则,多余的列车将退出服务。如不能撤回,采用“等待命令+小交路折返”组织行车,避免载客列车长期被迫停车。(4)当故障类型为某一位置的单线时,应根据故障位置及时进行小交路+单线双向运行以维持运营,并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发生地铁冲突、追尾等次生事故。(5)通过广播、站台PIS显示屏、微博媒体等方式及时发布故障信息,做好客运服务工作。(6)立即启动客流控制和疏导措施。采取限流措施控制进站客流,必要时开通公交接驳。
        结束语:
        根据故障类型,分析了不同故障等级情况下可采用的地铁列车的处理原则和调整方法,为今后的实际运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减少调度员在故障情况下对从行车组织调整方法的判断和处理时间,使故障影响最小化,尽最大努力保证运营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贵德. 地铁行车组织的应用及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
        [2]方海波. 地铁节假日行车组织策略浅析[J].农家参谋.2017(19)
        [3]牛成龙. 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行车调整方式分析[J].科技视界.2016(01)
        [4]富世慧. 地铁分段开通试运行行车组织方案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11)
        [5]张焱. 基于地铁高密度行车组织下行车调整方式的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20)
        [6]陈宇. 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调度调整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